河洛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经济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程民生先生《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评介

  中国气象史是我国科技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遗产,全面深入、系统地总结和研究我国气象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983年12月4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气象史研究会,为气象史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以此为平台,目前学界对气象史的研究倾注了不少心血,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较之科技史其他方面的研究,气象史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在大陆,其代表性的论著有:洪世年、陈文言先生的《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温克刚先生主编的《中国气象史》(气象出版社2004年版);洪世年、刘昭民先生的《中国气象史——近世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葛全胜先生主编的《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由此可见,气象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史方面。"而为一个城市编著气象断代史,并作自然、社会综合研究,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在学术史上有另辟蹊径的意义。"(导言第9页)因此,程民生先生的大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的横空出世,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在学术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这部大作于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程民生先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的最终成果。程民生先生硕果累累,是宋史学界颇具影响的中年学者,这是他奉献给学界的又一部学术大餐。该书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拜读之后,由衷敬佩,兹略举一二,与大家分享。

 

  一、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21世纪以来,一次又一次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不断地刺激着国人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2003年蔓延于北京、广州、香港等地的非典,短短数月间使数百人命丧黄泉;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瘟疫,使7万人遇难;2008年春节前夕南方广大地区遭遇历史上的罕见冰冻灾害,导致许多地区电网倒塌、交通中断,顷刻间使数千万人陷入黑暗和瘫痪之中,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序言》,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2009年西南五省大旱,当地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数百万人畜饮水严重困难。气象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业已成为人类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大威胁(本书导言第1页)。程民生先生的这部大作,虽然讨论的是北宋开封的气象,其实倾注的是作者对民生、对现实的深切关怀。诚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在现实方面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当代开封气象事业的发展,为气象部门提供历史变化的对比资料,为黄河中游地区长期、超长期天气预报、预测提供历史依据和坐标。"(导言第10页)在书中,作者对北宋一朝开封水旱风雨等气象变化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地考察,而这些正是当今人们极为关注的自然灾害。

 

  二、内容全面系统

 

  《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对北宋一朝开封168年的气象变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书中,作者认真梳理了国内外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搜集了宋代正史、类书、宋人文集,笔记小说等资料,融会贯通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政治学、统计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征引文献资料和今人论著达200余种。全书38万字,就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导言。论述气象在古代的重要性及朝廷的重视,介绍资料情况和研究状况,以及现代开封气象状况以资比较。二、主体。即以编年史的形式,考证再现北宋时期从建隆元年到靖康二年开封逐年、月乃至逐日的水旱、风雨、冷暖等气象状况。三、总论。主要概述了北宋开封气象的自然特征及其对社会历史的重要影响。如北宋开封气象的自然特征,作者总结为四个方面:1。多干旱;2。多春旱秋涝;3。多温暖;4。多风沙(第383~398页)。研究全面系统、论证精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治史功力。

 

  在书中,作者不仅对北宋一朝开封的水旱、雨涝、大风、沙尘、寒冷、温暖等气象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分门别类制作了大量图表。如"北宋开封主要气象统计表"、"北宋开封常、旱、涝季饼状图"、"北宋开封每10年干旱季折线图"、"北宋开封每10年雨涝折线图"、"北宋开封每10年温暖折线图"、"北宋开封每10年寒冷季折线图"等数十个统计图表(第381~422页)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北宋开封168年间气象变化及其规律,读后让人一目了然且铭记于心。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地分析了开封气象变化对社会历史的重要影响。如开封气象迫使皇帝自省悔过;迫使朝廷改元及改变政局;促使朝廷改善民生及赦免囚犯等(第399~416页)。指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开封气象,在北宋的历史上空咳唾风云,牵动着全国的敏感神经,也牵动着北宋历史变化。每逢重大气象事件,常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或多或少地改善或改变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第422页)。总之,该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北宋开封气象发展变化的全貌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使我们认识到气象是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解读宋代政治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把钥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妙语连珠

 

  程民生先生治宋史30余年,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阅读他的学术著作,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兴趣盎然。除了其高超的治史功力外,其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是让读者欲罢不能的重要原因。

 

  《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如皇祐五年的春天乍暖还寒,作者写道,"姗姗来迟的阳春秋波一转,便飘然而去"(第176页),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春三月的短暂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元祐六年的春天"连阴不解,天气作寒,未有花意",程先生总结道:"春天如薄命红颜"。(第302页),采用文学中通感的艺术手法,把阴冷的天气比喻为红颜薄命的女人。靖康元年的冬天,强寒潮南下,暴雪不止,开封城又面临着金军的包围,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寒冷的冰雪像巨型北极熊一样扑到了开封。""开封成了冰窟雪窖般的囹圄,抹平了所有的棱角和颜色,也抹平了所有的辉煌和崇高"(第362,363页)。再如,靖康二年,开封气候极端恶劣,开封沦陷,二帝北狩,程民生先生在文章中评述道:"总的来讲,靖康年间的社会历史巨变,伴随着气象的极端和异常。冰雪和金兵一起,如同上下两排白森森的牙齿,将东京啃噬成白花花的尸骨;冰雪和兵血混合,使靖康年间的东京开封犹如一块硕大的鸡血石,陈列进历史博物馆"(第379页)。把靖康年间开封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和极端恶劣的冰雪天气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这种信手拈来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在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由此可以窥豹斑。

 

  四、多有创新

 

  程民生先生是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每一部论著读起来都给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之感。之所以如此,这和他在学术研究中非常注重创新不无关系。《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这部著作也是如此。首先,该书首次"为一个城市编著气象断代历史,并作自然、社会综合研究,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在史学上有另辟蹊径的意义。"(导言第9页)。诚然,以往学界注重气象通史的研究,区域断代气象史的研究还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还为城市气象断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学术和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方法上多有创新。气象史属于专门史,又是一个跨领域的学科。古人在研究气象时重视当时的降雨量,今人的历史气候研究重视气温,而《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不仅二者并重,而且关注所有北宋开封的气象事件,为气象史提供一个断代标本。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吸收了历史学、生态学、气象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了史料编年法、史料分析法、计量史学方法、比较研究法、田野调查以及树木年轮检测方法等。比如作者利用植物学中的树木年轮检测方法,选取开封宋代生长至今的树木验证每年的气象,以往的气象史从未用如此方法进行研究,宋史学界更无人尝试。

 

  此外,作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比如在阐述北宋一朝气温的变化时,作者否定了以竺可桢先生为代表的学术界认为宋代气温下降,把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三个寒冷期的观点。提出"开封在北宋时期尚处于温暖时期,在宋神宗后期和宋哲宗前期达到高峰。而在此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均无温暖季节,可见北宋后期气温的急剧变化"(第395页)。在谈到靖康之乱时,程民生先生指出靖康之乱"作为一个著名的标志性的历史名词,不仅是政治灾难,也是值得重视的气象灾难"(第416页)。同时,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气象事件为基点,纠正了一些宋代文献史料在时间记载方面的错误,以及前人在研究开封气候时引用史料方面的14处错误。(导言第9~10页)

 

  总之,《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考订缜密、语言优美,写作规范的学术专著,是中国古代城市气象断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此文刊发于《地理学报》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