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唐皇甫澈、崔遂墓志研究

 

 皇甫澈墓志

 

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所在的万安山南麓,地势高燥开阔,是有唐一代东都居民的大型墓地,不少宰相级官宦名僚也择地埋葬于此[1]。1997年11月,许营北地出土了一块青石质方形墓志,边长70厘米,厚12厘米。楷书25行,满行26字,墓主为中唐官僚皇甫澈,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斯君正史未予记载,此厘定、标点墓志,考述行事。

唐故剑南西川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安定皇甫公墓志铭并叙

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试大理司直兼殿中待御史王良士撰

唐贞元壬午岁,节度副使、中丞皇甫公寝疾终于成都官舍。司徒南康王,礼崇上介,厚抚遗孤。俾军吏护丧,自蜀赴洛。明年八月癸卯朔廿四日壬寅,窆于河南县伊乡万安山之南原,从龟筮也。

公名澈,皇朝洛阳丞赠兵部侍郎讳寡过之曾孙,唐州刺史乾遂之孙,齐州刺史胤之少子,工部侍郎韦公述之甥也。承积德钟庆之余,纂中外贻训之业;含章挺秀,弱岁能文。自进士甲科,释褐秘书省正字,至于是官,凡九命焉。其间再为御史、尚书郎,历硖、蜀二州刺史,享年六十。公直清而廉,纯白好礼;早有嘉称,鸿轩士林。与今中书舍人、翰林郑特相友善。时贤期远大之致,缙绅高德行之科。故崔尚书纵分政东郊,总赋淮海;赵中丞奉谊戎庭,坚谕信约。皆闻风而悦,请署宾介。受命而辟书先下,登车而府署有光;爵位之来,辞岂获已。其理二郡也,率己推诚,俾人观我而化。始至而农桑劝,满岁而颂声作;仁风潜扇,境如春。其居常也,虚舟泛然,甘节独得;荣利莫干其虑,造次不失其中。景物可娱,奇韵间发;好古而家藏万卷,全和而室有清琴。上公表德以荐,中朝议贤而虚位。道悠运促,命夺其时,始终致为足,有以见君子之道也。昭示后代,纪善勒铭。词曰:

猗欤世系,显自有周;王之卿士,则内诸侯。瓜瓞绵绵,百代承休;嵩、规仕汉,位与功侔。

玄晏继之,实畅鸿猷;我曾我祖,不忝前修。惟公克生,言行无尤;服儒遵道,希古为俦。

鼓钟于宫,爵禄来求;辉光三署,膏泽二州。专席戎,上公礼优;方腾逸驾,遽叹藏舟。

东归,风惨云愁;神明辅直,楚峡安流。阙塞回礴,伊川悠悠;兹焉真宅,永对嵩丘。

 

(一) 皇甫澈家世与亲友

 

斯志之写作,一反唐志先颂姓氏之来历与高贵,追叙历代先君名讳的写法,仅于文末铭中概括言之,皇甫氏之著名先祖曰:“嵩、规仕汉,位与功侔。玄晏继之,实畅鸿猷。”三人皆著于史册,“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2];“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3];玄晏即皇甫谧:“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4]均身居高位,倚重当朝。

墓志记澈上三代父祖之名讳,曾祖皇甫寡过,见《元和姓纂》卷五:“状云晋征士谧后,安定徙沧州。唐监察御史皇甫德参生宣过。宣生伯琼、仲玉。主爵郎中。玉生,尚书左丞;生政,浙东观察使,生教、敏、彻。教,工部员外郎。彻,蜀州刺史。”岑仲勉校记云:“《全文》三三孙逖《王光碑》:‘初公娶于安定皇甫氏,即太子舍人德参之孙,洛阳县丞寡过之女。’按光卒于开元十六年,年八十四,始筮仕于仪凤、调露之间,‘宣过’殆即‘寡过’,形近之讹。”[5]岑说是。以墓志对照《元和姓纂》,则后者所记错、失明显:皇甫寡过之子、孙失乾遂、胤;错排皇甫彻为皇甫政之子。澈祖乾遂,父胤,均不见于史籍。澈之裔孙抚州刺史皇甫炜墓志记“皇朝齐州刺史讳胤,公之曾大父也”[6],则二志记胤职官相同。

墓志记皇甫澈郡望安定,皇甫炜志亦曰“安定朝那人。”安定,郡名;朝那,隋以前县名。皇甫旧姓,源远流长,唐以前正史记载皇甫氏,均云“安定朝那人”,而后相沿成习,不随地名变更而改换新称。

澈舅韦述,两《唐书》有传[7],景龙进士,开元初,参与编四部书目200卷,撰《开元谱》20卷,《国史》113卷等多种,著述丰赡,《两京新记》与部分诗文绵传于今。历知史官事、集贤学士。天宝九年,迁尚书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典掌图书40年,任史官20年,时史才博识,以述为最。志记澈为韦述之甥,以述为独领风骚之一代鸿儒,夸赞其母家为大姓豪族也。

唐代终于任上的官吏,一般由副职僚属为之撰写墓志,几成贯例。皇甫澈志作于贞元十九年(803),撰者王良士时任“剑南西川节度掌书记”,则为之僚属,其人两《唐书》无传。贞元五年(789)进士[8],顺宗永贞元年(805)八月刘反叛朝廷时,其一度胁从[9]。宪宗元和元年(806)九月叛平,王良士等未受处分[10]。“高崇文既至成都,式与王良士、崔从、卢士玖等白衣麻衔土请罪,崇文宽礼之”[11]。元和八年(813),任嘉州刺史[12]。《全唐诗》卷318录其诗作二首,亦擅长诗文之士。

 

(二) 皇甫澈生平

 

皇甫炜志云:“齐州生蜀州刺史讳彻,永泰初登进士科,首冠群彦。由尚书郎出蜀郡守,文学政事,为时表仪。”“永泰”(765―766)为代宗李豫年号,详其祖志之略也。由于墓志行文简约,记事多不书年代,其为蜀州刺史,文献纪年具体,《唐诗纪事》云:“贞元十四年,皇甫澈刺蜀州,赋《四相》诗。序云:‘蜀州刺史厅壁记。居相位者,前后四公。’”[13]

墓主名“澈”,史籍、墓志所载歧异,皇甫炜志作“彻”,二字同音而形似。所不同者,字左侧之三点水旁与双人旁,然而均作三笔,且手书形近易淆,自在情理之中,而文献多作澈[14]。岑仲勉说:“《唐诗纪事》四八,贞元十四年皇甫澈刺蜀州时,赋《四相诗》,‘彻’、‘澈’字常互讹。”[15]以墓志为其同僚作于当时,且楷书规整,应以“澈”为正。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载“皇甫”,“格案:疑彻”[16],排在赵之后。二君有同僚之谊,仓部为户部之属署,则墓志之“尚书郎”为仓部员外郎之简称。

墓志记澈与“与今中书舍人、翰林郑特相友善”,郑,两《唐书》有传[17],大历进士,翰林学士,知制诰。德宗朝,在内职十三年。宪宗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居相位四年,出为岭南、河中节度使。文宗朝,入为御史大夫,以太子太傅致仕。皇甫澈操行清白,娴于文翰当是同朝两员情谊深交的政治基础。

墓志记述了皇甫澈与崔纵、赵的深厚情谊。崔纵,两《唐书》有传[18],初以荫补协律郎,迁大理卿、兼御史中丞、汴西水陆运两税盐铁等使。德宗幸奉天,纵悉敛军财以来,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贞元元年(785),为大礼使。除检校礼部尚书、东畿唐汝邓都观察使、河南尹、太常卿,七年卒。“故崔尚书纵”者,以墓志作于贞元十八年,时纵已亡而言故。“分政东郊”者,任河南尹之谓也,以河南在京兆之东方。“总赋”,总理赋税,“淮海”,淮水与海间之地,任东都畿、唐、汝、邓都观察使之谓也,其地处淮河流域之淮水上游而泛称之。赵,两《唐书》失载。《元和姓纂》卷七云:“令言生佩、,、。,凤翔少尹。”岑仲勉校记据赵令则墓志,云:“此皆令则之子,令言应正作令则……‘’《萃编》及余见《毗陵集》作‘’,劳《考》及劳引《毗陵集》作‘’。”[19]《毗陵集》赵令则墓志记其子云:“太子舍人兼京兆府县令。”[20]就墓志材料的原始性与可靠性而言,皇甫澈、赵之名较若干文献、后代墓志记载之皇甫彻、赵为长。崔、赵是皇甫澈友好,“请署宾介”,召请皇甫澈为贤宾,暂时代理官职,其答允而未之行,时征召文书已达,于是赴朝廷命官之任。王良士以尚书崔纵、中丞赵均拟重用皇甫澈之故事来美誉墓主之为人与才干。墓志记彼刺硖、蜀二州时,善施仁政,鼓励农桑;以地富山水之胜,休闲时泛舟徜徉,即景抒情,佳句迭出,;读书抚琴,保全儒家中和之道德修养,甚受黎庶拥戴而上公表德以举荐褒扬。

墓志开首云:“唐贞元壬午岁,节度副使、中丞皇甫公寝疾终于成都官舍。司徒南康王,礼崇上介,厚抚遗孤。俾军吏护丧,自蜀赴洛。”即卒于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旧唐书・地理志》云:“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府,管彭、蜀、汉、眉、嘉、资、简、维、茂、黎、雅、松、扶、文、龙、戎、翼、邛、、姚、柘、恭、当、悉、奉、叠、静等州,使亲王领之。”[21]是因病死于任上。司徒南康王者,节帅韦皋也。《旧唐书》本传云:贞元“十七年,吐蕃昆明城管磨些蛮千余户又降。赞普以其众外溃,遂北寇灵、朔,陷麟州。德宗遣使至成都府,令皋出兵深入蕃界……皋以功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22]皇甫澈身居副贰,必然也积极指挥、参与了这场重大的国家平藩战役,惜于次年病故。时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深情抚慰奔丧成都之“遗孤”为谁?皇甫炜墓志记己父即澈之子是“汝州刺史、赠尚书右丞讳曙”,亦进士出身,早年甲乙连登,荐居郎位。唐制,丁忧则告假守丧,则皇甫曙必然去职,主理家父丧事。韦皋令军吏将皇甫澈遗体千里迢迢护送至东都,则当为墓主生前愿望,或是子曙之意见。志云:“明年八月癸卯朔廿四日壬寅,窆于河南县伊乡万安山之南原,从龟筮也。”可见墓葬地域和殡埋日期是皇甫曙经龟卜筮占后确定的宜办丧事的吉利日子。炜志记其父曙卒于大中六年(852),当葬于万安山之南原。咸通七年(866),皇甫炜亦葬于此:“其侄凝……泣奉公之帷裳归窆于河南县伊乡黄花原之先茔,礼也”,则万安山南麓名黄花原者为皇甫澈一支族葬之墓茔。

皇甫澈志行文简捷爽朗,惜王良士于其妻族及子孙未置一词,异于同时期一般志墓之文而过于约略。此据《王光碑》[23]和澈、炜祖孙墓志,粗列皇甫氏七代世系如是:

德参―寡过―乾遂―胤―澈―曙―炜。

 

  崔遂墓志

 

2002年冬,洛阳市伊川县马营村域出土了一合唐代崔遂墓志,青石质,长49、宽48厘米,行楷书25行,行26字。盖同大,上玉篆4行,行4字:“大唐故秘书省秘书郎博陵崔公墓志铭”,撰志者乃墓主六婿李仍叔,书丹并篆盖者亦地方书艺名家。此厘定、标点志文,简作考述。

唐故秘书省秘书郎博陵崔公墓志铭并叙

前乡贡进士李仍叔纂

博陵崔公病,元和庚寅岁十二月二十八日。甚,明年一月四日。身体亡魂魄,十三日。二子令懿、令嗣,以二月八日从夫人哭护丧舆,发万年县永乐坊所终之舍,往河南县伊乡中梁村告都里。卜,四月九日吉葬于旧茔左地,凡附入棺墓者,皆合丧之礼数。

公讳遂,字通玄,建中元年,以文字试礼部,省叶所择者情,书名姓进士籍,闻见天下人耳目。则所隐之德未章明。以章明入官,尉夏阳县佐曹、左武卫,又尉河南府两属县。虽官小政难,终道香事理,故开入陕州,长史房式,请公于天子共主运米事。诏书下,如请,加御史,则闻贤士大夫。惜公不同,立主上前,言四方难言事,皆有咨嗟声。其时,内外大官,有荐公书数封,继入禁中,上不能集。公于房式府,迟迟未下,房改官于洛,公亦离陕,乃得旧荐章发扬,拜郎秘书省。自厘阁署事,至亡之日,甲子日才半;自生之日,至亡之日,甲子年减三。则蕴中万事,与公同休。

曾祖绍,冀州武邑令。祖顶,同州白水令。父,苏州司法参军。自武邑以上,往往官,历代有道朝廷,故至德下流,家声不旧。夫人天水赵氏,抚领二子八女,行母仪丧礼,未尝不相合于古之人所尚礼度。公前年许仍叔,婿第六女,虽未得近吉日,觉留爱在情,故序墓铭以云:

不生贵生,生之贵仁;仁而不易,既仁贵闻。间之不年,何如未然;妻子痛此,哭声如锋。来入人耳,如刺于中;所留以名,所亡以形。留者幸久,不慰哀情;生也之意,知乎冥冥。

儒林郎、试太子家令、寺丞张文哲书兼篆盖。

崔遂之先人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绍睿,武邑令”,“顶,白水尉。”[24]为博陵第二房崔氏后裔,惟武邑令名当据志纠删一字。父及二子令懿、令嗣,不见于载籍。

    崔遂的官职品位较低,青史留名姓而无传略。宪宗元和四年(809)十一月,彰义军节度吴少诚卒,“五年三月,授遂王宥节度,以彰义军兵马使兼申州刺史吴少阳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权知蔡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彰义军节度申光蔡等州观察等使留後,仍赐上柱国。初少诚疾亟,家僮单于熊儿者,伪以少诚意取少阳,至时,少诚已不知人,乃伪署少阳摄副使,知军州事,少诚子元庆,年二十余,先为军职,少阳密害之,及少诚死,少阳自为留後,时王承宗求继士贞位,不受诏,帝业以讨承宗,不欲兵连两河,乃以宥王遥领,少阳为留後焉。五年七月庚子,镇州王承宗遣节度巡官崔遂上表二封,乞自陈首兼请吏员输其常赋”[25]。其“节度巡官”职亦见于《旧唐书・王武俊传》[26],而《旧唐书・宪宗本纪》却记其为王承宗上表时为“判官[27]。崔遂所依附并随之入陕州赴洛阳之房式,两《唐书》有传[28]。宪宗元和四年(809)十二月,“以陕虢观察使房式为河南尹”[29],五年十二月,“以河南尹房式为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采石军等使”[30]。则崔遂由其举荐“请公于天子共主运米事”,约在元和三、四年间。即请遂与式共同管理黄河陕州州段舟船漕运事,黄河三门之险即在其境。将江南漕米由洛阳西运京师长安,为朝廷效力,此乃唐代历届皇帝十分关心的京城百万官民的吃饭问题,“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至元和六年已“欠阙太半”[31]

不久,崔遂病,十数日后,于元和六年一月十三日卒,时年由“自生之日,至亡之日,甲子年减三”,知为57岁。其于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擢为秘书省秘书郎,新官上任方一月便辞世,即所谓“自厘阁署事,至亡之日,甲子日才半”。

墓志撰者李仍叔常见于史籍,元和六年为崔遂志时为“前乡贡进士”,尚未入仕。元和十三年(818)为其四岁女德孙作墓志铭,时官“陈许蔡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志记其女“姓李氏,生崔氏”[32],即德孙生母为崔遂之第六女也,元和四年归李家。过去陕西长安出土的宝历元年(825)《唐故宗正少卿李济墓志》为“通直郎守尚书水部郎中赐绯鱼袋李仍叔撰”[33],是官与《旧唐书》所记其于宝历初为“水部郎中”[34]合。敬宗宝历元年八月,水部郎中李仍叔挑拨武昭欲刺李逢吉而成狱,十月,“武昭杖死,李仍叔贬道州司马”[35]。未足10年,官至宗正卿:文宗大和八年(834)七月“辛酉,定陵台大雨,震东廊,廊下地裂一百三十尺,诏宗正卿李仍叔启告修塞”[36]。当年十二月外放:“以宗正卿李仍叔为湖南观察使,代李翱。”[37]一任诸侯后又回朝廷任职:“唐开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合宴于舟中,自晨及暮,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裴公首赋一章,四坐继和,乐天为十二韵以献,见于集中。今人赋上巳,鲜有用其事者。”[38]会昌三年(843)“诏宗正卿李仍叔、秘书监李践方等告景陵”[39]。他还曾任“右补阙”[40]。

李仍叔撰志由“儒林郎、试太子家令、寺丞张文哲书兼篆盖”,张君青史无载而留名青石。以往,洛阳邙山出土了数千方唐代墓志,其中《唐故汝州鲁山县丞司马齐卿墓志》,由“文林郎、前恒王府参军、直集贤院张文哲书”于贞元三年(787)二月[41]《唐故汝州司户参军张墓志》,由“从侄孙文林郎、前恒王府参军、直集贤院文哲书并篆盖”于贞元三年(787)四月[42]《唐故嗣曹王妃清河崔氏墓志》,由“前集贤院张文哲书”于贞元十三年(797)八月[43]观此四方墓志,张氏书艺颇佳,篆书亦工,善行楷书,用笔敦厚,劲美大方。

崔遂家族旧茔在“河南县伊乡中梁村告都里”,出土于伊川县彭婆镇郭寨西南的马营村域,而

《唐故棣州刺史兼侍御史令狐梅墓志》记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伊乡中梁村”云为近年在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1.5公里处出土者[44],恐为误记。

 

 

 

[1]赵振华、何汉儒《唐代洛阳乡里方位初探・伊乡》,《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朝华出版社,2002年。

[2]《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29页。

[3]《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中华书局,第2299页。

[4]《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09页。

[5](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五,皇甫,乐陵。中华书局,1994年,第616617页。

[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第112号皇甫炜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18页。

[7]《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第3183―3185页。《新唐书》卷一三二,《韦述传》,第45294531页。

[8](清)徐松撰《登科记考》卷一二,贞元五年至七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454页。

[9]《旧唐书》卷一四,《刘传》:“永贞元年八月,韦皋卒,辟自为西川节度留后,率成都将校上表请降节钺,朝廷不许。”第3826页。

[10]《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九月“辛亥,高崇文奏收成都。”第418页。

[11]《旧唐书》卷一一一,《房传》附房式传,第3326页。

[12]《全唐文》卷五三八,裴度《刘府君神道碑铭并序》:“公之徽烈,将示于来裔。而高碑未刻,良允继没。于是门生之在朝廷者,谏议大夫杜羔、中书舍人裴度……在藩牧者,浙东观察都团练使、御史中丞李逊……嘉州刺史王良士。”上海古籍,1990年,第2421页。

[1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八,皇甫澈。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编制,武汉大学,1997年,第443盘,第5156号,第17册,第59页。

[14]《全唐文》卷三一三,皇甫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904页。(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八,皇甫澈。

[15](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五,皇甫,乐陵,第618页。

[16](清)劳格、赵钺著:《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八,《仓部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第811页。

[17]《旧唐书》卷一五九,《郑传》,第4180―4181页。《新唐书》卷一六五,《郑传》,第50745076页。

[18]《旧唐书》卷一八,《崔纵传》,第3281―3282页。《新唐书》卷一二0,《崔纵传》,第43194320页。

[19](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七,赵,天水西县,第997、1001页。

[20](唐)独孤及:《毗陵集》卷一二,《唐故虢州弘农令赵府君墓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编制,武汉大学,1997年,第402盘,第4052号,第4册,第29页。

[21]《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第1391页。

[22]《旧唐书》卷一四,《韦皋传》,第3824页。

[23]《全唐文》卷三一三,孙逖《赠太子詹事至公神道碑》,上海古籍,1990年,第14031404页。

[24]《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809页。

[25](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一七七,中华书局,《帝王部・姑息第二》,1960年6月,第二册,第2125、2126页。

[26]《旧唐书》卷一四二,《王武俊传》:元和“五年七月,承宗遣巡官崔遂上表三封,乞自陈首。”第3880页。

[27]《旧唐书》卷一四,《宪宗本纪》上:元和五年七月“庚子,承宗遣判官崔遂上表自首,请输常赋,朝廷除授官吏。”第431页。

[28]《旧唐书》卷一一一,《房传附房式传》,第3326页。《新唐书》卷一三九,《房传附房式传》,第4629、4630页。

[29]《旧唐书》卷一四,《宪宗本纪》上,第430页。

[30]《旧唐书》卷一四,《宪宗本纪》上,第433页。

[31]《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下,第2120页。

[32]孙兰风,胡海帆主编《隋唐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唐渤海王五代孙陈许蔡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李仍叔四岁女德孙墓志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册,第65页。

[33]吴钢主编《隋唐墓志汇编・陕西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四册,第90页。

[34]《旧唐书》卷一六七,《李逢吉传》:“水部郎中李仍叔”,第4367页。

[35]《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九》,敬宗宝历元年,中华书局,1997年,第1990页。

[36]《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本纪》下,第554页。

[37]《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本纪》下,第556页。

[38](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裴晋公禊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12页。

[39]《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定安公主》第3668页。

[40]《全唐文》卷六六二,《白居易》:《辛邱度可工部员外郎李石可左补阙李仍叔可右补阙三人同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三册,第2980页下栏。

[41]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十二册,《唐故汝州鲁山县丞司马齐卿墓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05页。

[42]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十二册,《唐故汝州司户参军张墓志》,第106页。

[43]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十二册,《唐故嗣曹王妃清河崔氏墓志》,第144页。

[4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89页。

 

(原载《碑林集刊》(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