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客家文化

客家精神溯源

韩石萍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值得称颂的却是客家精神。由于有客家精神,客家人被称为“客人这族是中华民族的精华”;由于有客家精神,有人赞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那么什么是客家精神呢?
    客家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团结奋斗、勇于进取、艰苦创业、顽强不屈。客家人是在无数次的辗转迁徙中形成的一支民系,不论他们经历多少艰难险阻,不论他们身处任何环境,也不论他们面对任何挑战,他们始终能保持这样一种精神,勇敢豁达、坚韧不拔地求得生存、求得发展。他们正视现实,保持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他们崇尚忠义,具有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他们隆礼重师,恪守敦亲敬祖、尊师重教的信念。客家人凭借他们的精神,在世界历史上成就了客家人的辉煌;他们依靠他们的精神,为华夏儿女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那么,客家精神源于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站在中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华夏文化进程的视角去追溯客家精神的源头。客家精神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华夏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展示,说到底是对祖先炎黄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炎黄精神乃华夏民族精神之核心,客家人正是承继这一精神,并发扬光大,从而成为体现炎黄精神最突出的一支优秀民系。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客家的“根”在河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客家人自称自己为“河洛郎”,他们保留了中原地区的许多习俗、语言、文字等,尤其是姓氏的缘起都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河洛地区,而河洛地区恰恰是炎黄活动的主要区域。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相传,黄帝是有熊国国君,“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新郑在洛阳以东,属河洛范畴,历来被称为“轩辕故里”;在洛阳以西的灵宝,有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处,此外,还有黄帝陵以及与黄帝、嫘祖、蚩尤很多故事相关的全套地名。炎黄部族是华夏族的母体,他们结盟后在河洛地区发展壮大,并从这里向外发散,形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之一,即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成为华夏族文化的核心,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后世各代,无论是夏商周三代文化,抑或是春秋战国以后的文化都是炎黄文化的延续。客家精神毫无例外也缘起于此。
    其次,河洛地区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炎黄时代的文化成就大多在河洛地区,炎黄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密切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都
    印证了河洛一带仅仰韶文化遗址就有500多处,且出土有大量的鼎。鼎是远古先民的主要炊具,与传说中的黄帝铸鼎之说极为吻合。在灵宝铸鼎原周围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29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的超大型遗址——北阳平遗址,足够视为仰韶文化的中心地位。洛阳平逢山是炎黄母族所居之地,新郑为黄帝父祖生活之所,而且在洛阳地区有许多与炎黄有关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最近一个重大发现——宫殿遗址,据戴逸先生考证很可能是5000年以前政权中心的所在地,而此时正好是炎黄活动的时代。这一发现与黄帝作城的历史记载有惊人的一致。事实证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是存在的,炎黄二帝是部族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河洛地区带领四方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之路。炎黄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客家精神正是这一文化基因的遗传。
    第三,炎帝、黄帝在河洛地区创建了早期的华夏文明,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在开辟生存地域的同时,创建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土财物”,“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谷,抚万民”,炎帝“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帝王世纪》)。他们君临天下、抚化万民的功绩,为后世百姓所敬仰,以致成为历代帝王的楷模。他们把洪荒远古建成了当时民众期望的美好社会,“古者黄帝治天下,……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日月争明,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淮南子》)黄帝部落发明的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炎帝部落对原始农业的发展,陶器的发明等,这些创造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炎黄二帝艰苦创业、勤劳淳朴的美德,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华夏文明史中最具凝聚力的核心部分。客家人所展示的精神正是它的核心精神。
    第四,河洛地区还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河洛文化的源头是享誉古今的河图洛书。孔子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后,伏羲、炎黄、禹、汤、文、武、周公,皆在河洛地区建功立业。伏羲推演八卦以成周易。河图洛书的传说代表了河洛先民象数思维的最高水平,已成为炎黄子孙民族灵魂的文化渊源。以此发端,河洛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周公营洛,制礼作乐,确立了系统的社会管理制度;圣哲老子,久居洛阳,管理周王室图书典籍,撰成哲学名著《道德经》,道家思想在河洛形成;孔子不远千里到河洛,“入周问礼”于老子,学习东周文化,始创儒家学派……致使河洛地区是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也被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滥觞之地。所以,春秋时代有“尊王攘夷”的旗号,问鼎中原,逐鹿中原,河洛中原一带成为王者之里;至战国,中原河洛完全成为“中国”文明的化身。所谓:“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战国策?赵策二》]河洛地区成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炎黄文化,客家精神,绵绵不绝,皆脉系河洛!
    “厥美帝功,万世载之”。在广袤丰厚的河洛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聪明睿智,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第一乐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永久动力。对客家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必将有利于弘扬华夏民族精神,增加海内外交流,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钟灵毓秀的河洛大地,曾养育了我们的伟大先人,曾经是客家先民的祖居之地,也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发表于 《洛阳师范学院报》河洛文化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