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总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总论

太极图河洛探源

太极图河洛探源 杨作龙

   在深入探究河洛文化源头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河图洛书。的确,从经济到文化,其文明的源头都可追溯到最初发现河图的伏羲时代。就中,对简约其像、高深其理的太极图,因其有弥六合与退藏于密之德,故未敢以陋揣测,虽今亦如履薄冰,诚慎求之,诚望正之。

这里要探究的太极图是指阴阳鱼太极图。就笔者所见文献,最早出现阴阳鱼太极图的著作是北宋朱长文所撰的《易经解》,图为上阳下阴的阴阳鱼黑白太极图,阴阳交界呈S形曲线,周边为伏羲八卦方位。朱长文,字伯原,生年不详,未冠举进士乙科,因病足不试吏。元中,起教授于乡,后迁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有文三百卷,六经皆为辩说。是一个饱学的儒士,卒于元符初年。(明 朱维骐《宋史新编》)其后记载阴阳鱼太极图的是南宋张行成所著《翼玄》。图中为上阳下阴之反S形阴阳鱼太极图,周边为先天六十四卦卦象。张行成,南宋人,生卒年不详,其主要活动在高宗时期。再后,载有阴阳鱼太极图的著述渐多,如明代徐所撰《古太极测》所载二图,称为古太极图。其一为反S形,左阳右阴,为阴阳相含之像;其二亦为反S形,左阳右阴,无阴阳相含之像,即没有阴阳鱼的鱼眼。再如清人胡渭所撰《易图明辨》一书,其“先天太极”章载有明初赵谦《六书本义》所绘之“天地自然之图”,图为反S形,为上阳下阴的阴阳鱼之像,周边为伏羲八卦方位。并记之曰:“此图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这些,都是今天所见阴阳鱼太极图的基础。

我们且从朱长文阴阳鱼太极图追溯。在清人胡渭的《易图明辨》中还载有一幅“古太极图”,其图与其“天地自然之图”相同,并记曰:“先天图虽丹家修练之诀,然亦必得其人而传之,非其人则不传也。故宋初惟种放、穆修受希夷之学,而他无闻焉。其后,穆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而天下始知有象数之学,即上所列三图是也,亦曰太极图,或谓之河图。希夷之所授受尽于此矣。”对于古太极图的传承,明清学者多有考证。清人赵继序在《周易图书质疑》中写道:“自陈图南始出四图,三传而至康节邵子,大发其蕴,所谓伏羲先天之易也。”清人黄宗炎也说:“宋之易学,无不鼻祖于陈图南,图南亦分先天、太极、河洛三派”。(《周易象辞》)清礼部侍郎胡煦所撰《周易函书约存》亦云:“宋兴,异人挺生,希夷先生陈抟图南,从方伎家得此,当时有穆修、种放游其门,故穆修得其古易,种放得其图书。”然而,陈抟所传是否就是阴阳鱼太极图,后世亦多评说。胡渭《易图明辨》的“先天古易”篇云:“今以八卦次序方位图考之,太极即希夷先生天图之环中也。初画为两仪,即圈中之白黑各半,左右回互者。中画为四象,即白中之黑,黑中之白,与半白半黑而为四也。终为八卦,即一圈界分为八,而八卦之画与白黑之质相应者也”。很显然,这里描绘的正是阴阳鱼的太极八卦图。

上述记载是就抟承而言的,从今天上溯到宋代,几乎都确认河图、洛书以至先后天的阴阳鱼太极图俱传自陈抟,并由邵雍集其大成。如朱长文《易经解》所绘之图,据史载,邵雍捐馆的时间与朱长文卒年相距20余年,就是说邵雍晚年时朱长文尚当壮年,所以朱长文《易经解》中所载阴阳鱼伏羲八卦方位图的出现肯定与邵雍的影响有关。在邵雍的著作中虽未出现阴阳鱼太极图,但邵雍在《观物外篇》中描述已很明确:“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这同时也证实了最早的太极图是阳上阴下的阴阳鱼图像。也正因为如此,使一些学者误认为河图洛书以至先后天阴阳鱼太极图是由陈抟等人伪造出来的。

那么,阴阳鱼太极图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据易学义理派学者黄宗羲《象数论序》称:“魏伯阳之参同契,陈希夷之图书,远有端绪。”也认为其源头既不在陈抟,也不在魏伯阳。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所走的是一条至为艰难的道路,适如胡煦所云:“大抵周后汉初,儒流专门之学,率是口耳授受,故凡有文辞可记诵者有传,遇无文辞可记诵者无传。”“若先天古易,止有卦画,河图洛书只有图像,则儒家亦不传,是以汉魏晋唐宋初之儒不见图书,羲易图书不传于儒流,而方伎家藉此窃窥造化乃秘宝之。”(《周易函书约存》)不仅如此,图书之学在传承过程之中又屡遭厄运。据《隋书・经籍志》载:“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以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愈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这对于诸如太极图等图书的传承也同样是一场浩劫。所以一直到北宋之初由“陈抟图南始创意推明象数,自谓因玩索孔子三陈九卦之义,得其远旨”。这就说明,陈抟所传的易图,除了参考《周易参同契》之外,主要是从孔子的《易传》中参悟和解读出来的。尽管如此,陈抟以至邵雍在研读易图上所作出的成就也同样至为光辉照人。

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陈抟 “玩索孔子三陈九卦”的轨迹,来求索孔子有关卦义的远旨。先看宋人对太极的解释。程颐在《易序》中写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二程集》)朱震撰《汉上易传》丛说卷称:“太极者,阴阳之本也;两仪者,阴阳之分也。”“不知阴阳则不知太极,人孰知太极之不相离乎?不知太极则不可以语易矣。故曰:易有太极。”又说:“太极者,中之至也,天地之大本也,所以生天地者也。”这是将太极理念化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程颐认为太极即是无极,是道,是统万殊的理;两仪是阴阳,两仪在易称为象。程颐认为“有理而后有象”。而朱震则将太极与阴阳、与易等同起来。实际上,对太极不同的认识反映了宋儒在宇宙生成上的理、气之争。明代鲍宁在对宋人鲍云龙所撰《天原发微》进行辨证时指出:“易有太极,自羲、文作易未尝言也,至孔子赞易始言之,遂为圣门言理学一大纲领。然自孟子殁而圣学失传,斯义不明于天下久矣。汉唐诸儒言太极者,咸以混沌未分之气当之,实祖老庄遗意,而与孔子所言不相似……诚如诸儒所言,则太极属之形、气而有限量矣。”鲍宁对宋儒的评论,是由于其本身的错误认识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孔子赞易并非就是言理学的一大纲领。

我们试对孔子《易传・系辞》之“易有太极”进行分析。《说文》:“有,不宜有也。”段注:“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申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意也。”很显然,用“有”字的本义去解释“易有太极”,是无法解释通的,《说文》:有,“又声”。段注:“又为更然之意。《谷梁传》曰:又,有继之辞也。”释“有”为“又”,则“易有太极”可释为“易又是太极”,反之,太极即是易。那么,易又是什么?众所周知的是易有三种含义,即不易、变易和简易。还有一种含义是“交易”,这是朱熹提出来的。他说:“先天图有变易交易之妙,左边……本都是阳,右边……本都是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便是阳往交易阴,阴来交易阳,两边各各相对博易,而成此图”。(宋 鲍云龙《天原发微》)从这些意义上再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既然易有变易交易之妙,没有变化则不成其易,所以太极就应该是“是生两仪”的已生变化之象。同样,“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都是变化之象,便也都是“易”。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让宋儒给搞复杂了。适如金景芳先生所言:《周易》言有不言无;言阴阳天地,不言阴阳天地以前。其所谓“两仪”,即“太极”也。盖“太极”象其全,而两仪象其分。(金景芳《周易与老子》)

我们再来探讨先天图与孔子易传的关系。胡煦说:“孔子之传全是解说先天图。此先天四图所以独成为伏羲之易,以开天明道而义蕴无穷者也。自来解易者,但知解卦,而不知解图,皆误也。(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在胡煦看来,《易》之卦与《易》之图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自宋以来的易学家也不乏注重易图者:清人赵继序说:“自陈图南始出四图,三传而至康节邵子,大发其蕴,所谓伏羲先天之易也。今反复玩之,其图皆与大传雷以动之一章相合”。(《周易图说质疑》)这里所云“大传”指《易传》中的《说卦传》。现抄录 “雷以动之”一章如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对于本章,宋、元学者早就首肯为是对先天卦图的说明。对这一章的解释,宋以后的学者都首推邵雍。宋儒丁易东云:“此邵子所谓先天八卦者也,天地定位,乾正南,坤正北也。”即“造化之形观之,天上地下,日东月西,山起于西北,泽钟于东南,雷盛于阳方,风盛于阴方,理之自然者也”。(《易象义》)这几乎代表了所有研易学者的意见。元人王申子也说:“前贤论先天卦图者多矣,虽康节亦不过据见成之图推见成之卦。”(《大易辑说》)只是我们应该肯定和感谢的是邵雍解读易传的精到和复兴阴阳八卦太极图本来面目的推理功夫。“八卦相错”,“错者,阴与阳相对也。(《周易集注》)这就限定了这里所描绘的图也只能是先天八卦圆图。而其中“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与阴阳鱼太极图关系,容后再论。至于后天八卦方位圆图,则由接下来的“帝出乎震”一章来说明。

诚然,《说卦传》“雷以动之”章是对先天八卦图的具体描述,且这一描述又不见《易经》本文。难道此图是孔子的发明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只要参照一下《道德经》便可明了。邵雍说:“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在《易》学与老子的关系上,宋易学家雷思齐说“老子自西周传授孔子造易之原”。(《易图通变》)据史载,孔子曾入周向老子问礼,问礼应该是包含《周易》在内。这里我们只探讨老子《道德经》中与太极图,确切说是与阴阳鱼太极图有关的内容。

{《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清人胡煦对“三生万物”有过精到的释义。他说:“三者,阴阳交纽之数,是一阳二阴之合也,天地,万物化醇,此之义也。故必日月与地参,相得然后始有化育。”又说:“化醇,便是浑沦之太极”。(《周易函书约存》)“天地,万物化醇”是孔子在《易传・系辞》中对阴阳二气交感涌动状态的描绘,是说由于阴阳二气的交合而生成四象和八卦,即化醇万物。这也应该是对阴阳鱼太极图的描绘。而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之正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说阴阳二气环抱涌动以达到平衡,从而产生万物,同样是对阴阳鱼太极图的形象描绘。《文公易说》指出,两仪是阴阳,阴阳是气,五行是质。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是气;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质。这气与质的变化过程也即是由两仪而四象而八卦.由一而二、二而三的过程。

《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即其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之“虚极”。这是老子贵“无”的思想体现。“无极”即“无”的境界,即宇宙的初始状态。在老子看来,这是阴阳二气尚未发动的状态。确切说,这是阴阳交感、天地之前的状态,或者说是太极之前的状态。因此我认为“知白守黑”之黑与白的状态,就是阴阳发动的太极状态。邵雍在《观物外篇)写道:“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在老子看来,在阴阳太极状态下,只要安守住阴性一面,不使阴阳发动即可达到“无”的境地。“致虚极,守静笃”,也正好为“知白守黑”复归无极做了注脚。所以我认为本章正是老子在阴阳鱼太极图前推演他的“有无相生”之宇宙理论的状态。

《郭店楚墓竹简》甲书:“天道圆圆,各复其根”。我们且看今本《道德经》的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元人吴澄的《道德真经注》云:“不死谓元气长生而不死也。牝以喻元气之懦弱和柔,上加玄字,赞美之辞。玄牝者,万物之母也。”老子认为“谷神”就是可以为天下之母的“道”,这是对“道”的又一种称谓。又说,“玄牝之门”就是天地之根。据《说文》:“门,闻也。”段注:“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因此我认为,玄牝之“门”非玄牝也,“玄牝之门”是处于内和外,即处于“道”和“天地”之间的中间层次。这中间层次是什么?根据前面的论述,应该就是已发动的阴阳二气,这是天地之根。同样,“天道圆圆,各复其根”的“根”,也即是形成天地的阴阳二气。这又是老子对阴阳鱼太极图的描绘。

基于对上述各章的分析,我认为,老子对古易中的阴阳鱼太极图不仅有深人研究,而且将其融人了自己的著作之中。所以邵雍才说“老子,知《易》之体者也”。清代学者胡煦亦云:“老庄之文出于易”。此处说的是老子之前的古易。孔子《易传》与老子思想及古易的承袭关系焯然可见。
然而古易又出于谁手?孔子《易传・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孔安国传《尚书・顾命》云:“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后人对河图洛书亦多有研究。例如元代易学家张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称:“太极判,而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凝为地。圣人仰观俯察,受河图,则而画卦。则天○以画──,则地●●以画一一。名──曰奇,为阳;名一一曰偶,为阴。此上奇下偶者,天地之定位。(《易象图说》)元人王申子亦云:“伏羲之易本于河图,河图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这也说明河图与太极图是同时代问世的。

关于河图,我认为,河图其实就是由黄河奇石组合而成的太阳石图谱。这种奇石又称太阳石,因其图案宛如太阳而得名。石上太阳图案圆而色异,且大小多少不等,有的如海波浴日,有的如日在九天,更有的如繁星密布,千形而百象。(杨作龙《河洛文化导扬》)这是只出现在洛阳的新安、孟津地段的黄河中的奇石。恰好龙马负河图而出的图河故道就在孟津的古负图寺遗址。太阳奇石的问世,也可能在伏羲以前早已被发现,只是到了伏羲时代,这种由太阳石圆点图象组合而成的图象方阵才由伏羲推演为河图,并则之以画八卦。伏羲之后,黄帝、尧、舜等几代圣人都在河洛地区得到过这种太阳奇石。如《竹书纪年》注云:尧“修坛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相谓曰:河图将来……有龙马衔甲图而去。”河图如此.洛书当与之相类。

那么,阴阳鱼太极图又是如何被伏羲氏捕捉到的?我认为就图像而言,简直就是对现成黄河奇石的临摹写照。今年四五月间,国际奇石研讨会在洛阳召开,并伴有颇具规模的奇石展,展销会上有数块阴阳鱼太极石。寻其根,俱出自洛阳之小浪底,正不知其在地下掩埋了几千年,是由于修建小浪底水库才使其重新与世人见面。我有缘购得两石,其中一石的阴鱼尚有白色鱼眼一只。其背与鱼眼斜对处亦有鱼眼一只,侧视之宛如一棕色鱼摇曳水中。两块太极石的阴阳鱼曲线,一为S形,一为反S形。由此我更坚信,伏羲是受到这样奇石的启发才描绘出了阴阳鱼太极图的。于是我接受了古人作易的形象思维,悟出了《易・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以及邵雍为其作注说“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的道理。

宋、元、明、清的易学家对邵雍之注虽进行多方探讨,始终未能尽善。如明易学家来知德认为:“数往者顺,数图前四卦乾一至震四,往者之顺也;知来者逆,知图后四卦,巽五至坤八,来者之逆也。”(《宋元学案》)而多数易家之说,其“顺”都与之相反,如云:“易逆数或以自震而乾为往而顺,自巽而坤为来而逆,如此都是半顺半逆。”“易为圆图,始半顺半逆。”(明 胡居仁《易象钞》)在左旋右行问题上,有云:“自震至乾皆左方是也,由此转东而南也,实左旋也。自巽至坤皆右行也,由南经西而北也,是为右行也。”(元 解蒙《易精蕴大义》)就连朱熹也充满了疑困:“若以圆图看,又只是一半逆,不知如何?”(明 蔡清《易经蒙引》)在如何诠释邵雍之注的问题上,至今仍是千古难解之谜。

左旋、右旋以及顺逆究竟如何解释?我们且看前面引述过的几张阴阳鱼太极图:朱长文图,上阳下阴,曲线为S形;张行成图,上阳下阴,曲线反S形;徐图,左阳右阴,曲线为反S形;胡渭图,上阳下阴,曲线为反S形。由此我认为古太极图应是上阳下阴的反S形曲线,这样的阴阳鱼太极图配以先天八卦则为阴鱼之阳眼与离日相对,而阳鱼之阴眼与坎月相准。这一点应该是阴阳鱼太极八卦图的绘制准则。这样,在离的位置,与中环的太极图是两阳一阴,正合八卦离中虚之象(两阳是阳鱼尾和阴鱼阳眼);坎的位置是两阴夹一阳,正合八卦坎中满之象(两阴为阳鱼阴眼和阴鱼尾)。我们且把环中的太极图与其周的八卦分开旋转,则阴阳鱼顺旋(向鱼头方向)时八卦为左旋。这时,经过某一点的八卦顺序,就是如邵雍所说的由震而离而兑而乾,是为数往;相反.阴阳鱼逆旋(向鱼尾方向)时,八卦为右旋,这时经过某一点的八卦顺序则由乾而兑而离而震,是为知来,这又恰是离日由东而西的升落过程,也是知来的过程。由此可得出阴阳鱼的旋转规律为:向鱼头方向为顺旅,向鱼尾方向为逆旋.

后天八卦阴阳太极图也按先天图的规律标准绘制,即阴鱼白眼对准离,阳鱼黑眼对准坎。按照《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的方位前进,是震巽离坤的顺序为知来的动态方位,则八卦为左旋。八卦左旋则阴阳鱼应为逆旋,知来为逆。所以后天八卦的阴阳鱼太极八卦图是左阳右阴、逆旋左行的S 形图像。与先天太极图的的曲线正好相反。这就是“是故易逆数也”的含义。所以我更加坚信,远古时代,先民们是通过反复观察,演示太阳石和阴阳鱼太极石而得到的启发与灵感。孔子曾慨叹“河不出图”,说明从孔子所出生的春秋时期即已不再有这样的奇石出现,所以阴阳鱼太极图的真相就这样被埋没了数千年。今天我们能见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曲线的太极奇石,应该是弥足珍贵的。

由以上论述可作结论:阴阳鱼太极八卦图是人类还处于捕鱼狩猎时代的伏羲氏在洛阳地段的黄河中发现了太极石和太阳石,受其启发而发明了河图、太极图,进而远取近取,效法天地自然从而发明了八卦和阴阳鱼太极八卦图。这些都被后世圣人,如黄帝、尧、舜等再获“河图”奇石,而使其日臻完善。发展到文王、周公时期,才进一步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易经》的文字,即卦辞和爻辞。《易》的思想对老子《道德经》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些又都成了孔子作《易传》的基础。由于产生了对《易》的文字说明,易图的传承被忽略,加之图的传承屡遭厄运,所以易图在传承过程中也频遭改造。到有宋一代,由陈抟发其端,邵雍集大成,又恢复了河图洛书及阴阳鱼太极八卦图的本来面目,这对易学的贡献又不亚于在一些方面的发明。事实表明,从易图的产生到易图的复兴都钟情于洛阳。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包括阴阳鱼太极图在内的易图,首创于伏羲,湮没于中古,复兴于有宋,系情于洛阳。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