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资讯

河洛人文讲堂第四讲: 洛阳博物馆高西省研究员讲述洛阳三代青铜器与早期中国

   2018年12月6日下午2:30,洛阳师范学院河洛人文讲堂第四讲在历史文化学院A4楼102教室隆重开讲。应我校科研管理处、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邀请,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洛阳三代青铜器与早期中国”主题讲座。讲座由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阳光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相关专业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微信图片_20181210145047.jpg

 
  高西省研究员首先分析了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与意义。洛阳地处九州腹地,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适宜人类居住。他还指出;河洛地区是八方辐辏之地,更是古代朝会、供奉、交通、商业以及政治的中心。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自然成为中国早期王权国家建国立都的中心。三代文明就是早期中国文明。
 
  当提到对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研究时,高西省研究员具体讲述了中国青铜器的三个特点:一、中国青铜器在当时并不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礼器使用的;二、中国青铜器的数量大于世界总和;三、中国青铜器以三代青铜器为主。
 
  随后,他用丰富的洛阳出土青铜器的图版,揭示了洛阳三代青铜器的类型与特点。其中,夏代的青铜器以二里头遗址为例,其制作较为粗糙,纹样简朴且多为素面。它们的成分并不稳定,含铜较多。类型主要有礼器、兵器、乐器等。他着重讲解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物。
 
  稍晚的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簋、鬲等器物。这时铸造有大型的青铜器,有的甚至重达几百公斤。其上普遍出现了纹样装饰: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等。
 
  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列鼎制度,且青铜器内普遍出现长篇铭文。高西省认为,西周青铜器是商代祭祀文明转变为礼乐文明的象征。洛阳地区出土的兽面纹铜方鼎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是西周青铜鼎的杰出代表。
 
  最后,高西省对河洛地区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河洛是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失落的文明的真谛所在。河洛地区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典型的青铜礼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器,为中国青铜器、瓷器成为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是河洛文明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不少老师和学生踊跃提问。高西省研究员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最后,他表示非常欢迎大家到洛阳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关注洛阳的历史与文化。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生动,使听众们沉浸在洛阳异彩纷呈的青铜文化之中,感受到夏商周洛阳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感受到高老师面对学术问题始终秉承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