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资讯

鲜卑人如何从大同迁都到洛阳?来洛阳博物馆寻找答案吧

  公元2世纪,鲜卑族这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以金戈铁马之势闯入中国历史舞台,成为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游牧民族。

  鲜卑人是怎样从森林走出,不断南迁,发展壮大的?又是怎样主动进行汉化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的?明天,“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的交融”文物展将在洛阳博物馆开展,近400件文物会为您“讲述”鲜卑人的迁徙汉化进程。

  该展览由洛阳博物馆主办,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和大同市博物馆协办。展览以拓跋鲜卑的迁徙、发展、壮大、汉化为轴线,分为“肇源兴安森林之子”“南迁大泽游骋草原”“盛乐建都北魏立国”“百年平城北方霸业”“迁都洛阳走向融合”5个篇章。展览将持续到6月23日,游客可免费参观。昨日,记者提前进入展厅,为您打探亮点。

 

骨箭镞

  亮点一:骨箭镞——以狩猎为生的证据

  这组骨箭镞个头儿虽小,但做工精良,其两头尖、中间圆,利于拿捏,是早期鲜卑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证据,右下角的鸣镝造型优美。司马迁在不朽之作《史记》中曾记载了鸣镝的来历,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是作战时的通信工具。

  鲜卑族诞生于大兴安岭地区的茫茫林海中,在嘎仙洞洞穴里过着简单的原始氏族生活,大鲜卑山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个民族原始的野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甲骑具装俑

  亮点二:甲骑具装俑——从“琅琊王”窥见一个时代

  “百年平城北方霸业”这一篇章主要表现鲜卑族的平城生活。在一组甲骑具装俑中,骑士身披重甲,头戴兜鍪(mou),全身着釉彩,出土于“琅琊王”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该展厅还展出了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柱础,非常精美。

  司马金龙何许人也?他原为河内郡温县人,为琅琊贞王司马楚之与北魏鲜卑族河内公主的次子,承袭其父王爵。他曾为太子侍讲,为拓跋弘讲解汉文经典。墓中出土的大批陶俑、生活用具及墓志、木板漆画等,展现了北魏平城时期强大的军事实力。

 

出行俑

  亮点三:出行俑——从汉化走向融合

  在“迁都洛阳走向融合”这一篇章,除了洛阳博物馆珍宝之一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两组大型出行俑也让人眼前一亮。

  其中,前面一组为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群出土的出行俑,由17件陶俑、牛车组成,反映了北魏贵族扈从众多、仪仗完备的出行场景。这组人物俑为灰陶,线条简约流畅,人物身着胡装,头戴风帽,或揣着袖子,或随着节拍而舞,牛车为穹隆顶,说明当地气候较为寒冷。

  后面一组为洛阳博物馆珍藏的北魏重臣杨机墓出土的彩绘出行俑,以一架牛车为中心,前面由镇墓兽引领,紧跟着两个武士,然后是马队,众侍从环绕着牛车。这些随从穿着汉服,或面带微笑,或表情严肃,牛车为敞篷,与前面一组人物的服饰、装扮完全不同。这些文物见证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洛阳晚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白雪 胡寅/文 记者 鲁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