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资讯

考古学博士跨界做翻译,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8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桑栎利用课余时间,正抓紧时间翻译关于“两河流域青铜文明研究”的两本英文著作。

“这一区域是与二里头遗址同时代的历史遗存,把这些国外的考古成果翻译成中文,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桑栎说。

实际上,作为一名从本科到博士一直专攻考古学的社科工作者,这已经不少桑栎第一次跨界做翻译了。

许宏(左)与桑栎(右)

去年11月,由桑栎博士翻译的《最早的中国》一书英文版电子版,在国外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截至目前,该书在国外的销售量已经达到2000多本。

《最早的中国》是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推出的“早期中国”研究系列书籍之一。该书200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形成的过程,面世后获得国内外好评,后经多次印刷。

“英文版名字为《The Earliest China》,每本书售价约100欧元,原本的定位只是一本相对小众的电子书,我也没想到能卖出这么多本。”桑栎说,这可能也从侧面说明,外国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在不断提升。

2016年,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下,桑栎开始了将考古学术类著作翻译成英文的尝试。在挑选书籍的时候,她慎之又慎:“如果太专业,可能对读者自身素质要求太高,不利于传播;如果太通俗,则可能不能严谨地阐释文化观点,怕给外国读者带来误解。”综合多方因素,她将目光锁定了《最早的中国》。

在桑栎看来,《最早的中国》从内容到谋篇布局都是在向普及考古知识靠拢,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非专业人士读起来也不费力。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当时翻译成英文的考古类著作中,涉及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已经有不少,但是关于阐释华夏民族第一王朝诞生史等相关内容的,尚属空白。

“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明。”桑栎认为,把二里头的故事讲给外国读者听,就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研究的杰出成果,让他们看到早期中国形成时期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她为此深感骄傲。

耗时五年的翻译工作,桑栎始终心怀敬畏。“我曾写过一本英文专著《公元前三千纪两河北部丧葬习俗的探讨》,自己写感觉胸中有丘壑,可轮到翻译完全是两码事。”桑栎说,翻译伊始,她日思夜想、辗转难眠,不知从哪里开始啃这块硬骨头。耗时几个月翻译了大半本,可她越看越觉得别扭,于是直接推翻从头再来。

“许宏老师文笔精炼,阐述观点的同时又不失幽默,而英语语言惯用长句、相对严肃,如何精准的体现原著的味道,是最大的难题。”桑栎回忆,自己在两种语言风格中纠结许久,为了找到“解题思路”,她把书都翻脱页了,书里密密麻麻做满了标记。在第二遍翻译过程中,她把自己“变身”原著作者,抛弃了英语的长句子,改用中西结合的短句子。这一次,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中国味道”。

书籍正式面试后,原著作者许宏特意联系桑栎要求收藏一本,并称赞她准确表达了自己书中的观点、趣味,提炼出了书中文化的精髓,对推动二里头遗址申遗将起到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桑栎说,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考古成果世界瞩目,自己将发挥所长继续讲述发生在这里的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