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教育

论老子“无为自化”蕴涵的教育理念

   摘要:老子出于对个人生命意义的真正关爱,主张无为自化、不言之教。他的主张蕴涵着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老子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他提倡教师要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的品行修养,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

 
  关键词:老子无为自化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宫村)人。他长期居住在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位很特殊的思想家。对他的思想,可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1](47章),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微词不绝于书。但《道德经》五千言,历经大浪淘沙,确实是一部博大精深、哲理隽永的著作,“万经之王”,当之无愧。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尤其是老子的“无为”主张,如果从教育的角度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体会老子“无为自化”的思想主张,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极有远见的教育理念深藏其中,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老子看来,知识就是明白自然之理,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知识课堂,所谓“道法自然”,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切知识,会启发每个人的智慧。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源于大自然,每个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学生,而且老子还认为大自然“不言”,而一切却顺理成章地运转,所谓:“希言自然。”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自化、不言之教。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1](第3章)又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1](第43章)我们从老子“无为自化”的观念中,可以领会到以下一些教育理念:
 
  1、无为自化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是对人性的极大地关怀。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第57章)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无为肯定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应自然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51章)做自己该做的事,没有什么可张扬的,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做人和做事精神。所以老子反复强调“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1](77章)这对于教师来讲极其重要,教师的“无为”精神营造的是一个天才的摇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信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格言,教师担负着育天下英才的职责,他们往往以师长自居,以有为的方式强迫学生,甚至压制学生接受知识。反思老子的无为主张,是不是对我们信守的教育理念有所触动!老子当年正是看到了有为的害处,所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1]第57章)愈主张有为,就愈毁灭人性;愈主张有为,就愈体现对学生的不尊重。如同今天的学习,在知识处于裂变的时代,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于是乎孩子成为知识的俘虏,家长、老师、学校用各种有为的渠道,增加孩子的学问,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极大地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和人性。反思老子所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1](第37章)哲理隽永,值得教育界各位同仁深思。米靖先生认为:“‘无为’,言教的方面;‘自化’,言学的方面。教的方面,重在教师施不言之教,避免教师处于绝对权威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2)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学生第一”,即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衣养万物而不为主”[1](第81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教师,教师心甘情愿为人梯,谦和虚心做垫脚石。事实上无为教育里包含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的思想;包含有正面启发引导的教育内容。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1](第24章)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有“道”的人,处于无为,而决不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而是以身作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用自己的德行和学品感召学生。学生自觉学习,可以称之为“好之者”;学生快乐地学习,可以称之为“乐之者”;最佳效果是学生欲罢不能。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了培养出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懂得“无为自化”的真谛,通过自己的“无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知、自觉的人,而不是被役使的奴隶,更不是知识的奴隶。
 
  2、无为自化是提倡教师的品行修养,是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老子的“无为自化”还体现在他的“三绝三弃”方面,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第19章)老子的本义是说统治者为所欲为,欺蒙百姓,还矫揉造作美之曰“圣”、“智”、“仁”、“义”、“巧”、“利”。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中,觉察到这些有为之举所造成的危害,将不可估量。所以愤然主张摈弃这些智巧、大伪之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1](第3章)有为是强权之举,是压制别人,只有行无为之政,才能使百姓诚心归顺。
 
  向来人们都把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作政治思想来看待,却很少有人从教育角度去思考。原因很简单,老子81章里,几乎没有论述教育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子的思想里没有蕴涵教育思想,何况老子还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较早提出“师资”一词的思想家,他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1](第二十七章)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也可以做为善人的借鉴。事实上,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充满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生命意义的真正关爱,他想让人人都生活的幸福。他之所以提出“三绝三弃”,是出于他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是对“为师者”的人格修养提出的最高境界,而且老子的终极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的品行修养,来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
 
  面对纷繁的社会,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由此老子得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第七章)这是个人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因此没有必要玩弄什么聪明才智,更没有必要用什么“仁义”去教育百姓。他认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因此他认为:“生而弗有,为而弗恃,”[1](第二章)不争、居下守拙是每个人必须修行的重要品德,同时这些品德也是人类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老子看到“稀言自然”,深感无为自化、不言之教乃天长地久之法,故极力呐喊。
 
  无为自化首先就是要老师体现自己的人品。老子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第四十九章)如果把这段话意译为:做教师的人没有自己的欲望(私心),以学生的心为心。好学生,我善待他;不好的学生,我也善待他;这样做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学生,我信任他;不守信的学生,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教师的人品表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仅仅喜欢好学生的老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真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坏孩子、捣蛋学生。教师就象太阳,毫不吝啬,从不炫耀,用她的光亮照亮所有的人,而自己从不居功自傲,仅仅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自化”真正的内涵所在。
 
  无为自化还要求老师自然地体现自身素质,而不要弄虚作假,更不能标新立异。教育如果搞歪门邪道来对付学生和百姓,必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是最愚蠢的行为。“师者,所以正礼也”,“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正礼”、“模范”主要是人品,是诚实谦虚、敢为学生之下,是身教重于言传,是海纳百川、学无止境。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66章)老师善于居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体现了自己的品行修养,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此,一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人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天才也不例外。
 
  无为自化包涵着很深刻的教育理念,而对教师品行修养的要求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1](第二十七章)教师要阳光普照,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善于做到人尽其才,不能遗弃任何人,教师要把每个人的潜力和潜能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老子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生命的关怀在此得到了真正的展示。
 
  3、无为自化是期望教师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其实,老子的“无为自化”就教育理念而言,主要是针对老师而言的。他决不是让教师不学、不言、不做,只管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而已。事实上,老子是让老师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这是一个更高、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包含有人品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还有智慧层次。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1](第22章)老子认为越有智慧和学问的人,表现的越低、越少,甚至于糊涂,而其教学效果就越好。所谓:“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1](第20章)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命名为“糊涂教学法”,教师装糊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第58章)教师太光亮了,学生就没有光亮;而教师学会收敛自己的光亮,学生就会闪闪发光。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给点阳光就灿烂”。老子认为真正的教师不是让自己发光,而是让学生发光;而学生的光亮可以让老师更加耀眼。“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1](第22章)这就是教师大智若愚的具体说明。
 
  老子的大智若愚与无为自化是相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表里,大智若愚是“无为自化”在教师自身素质修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1]”(第45章)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实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教师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等不仅使自己的知识常新常青,而且他们清静无为的教学行为可以正天下的人,也就是说可以引导天下人趋正。
 
  教师的大智若愚容易让学生接近,而且感觉不到教师的各种压力,在轻松自然中就学到了知识,感悟了智慧。教师所要学会的就是自己的大智。
 
  总之,老子“无为自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自知、自觉、自悟的人。他创立了师生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相互学习的教育理念,他主张教师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追求真理,而不仅仅是知识;我们应该拥有智慧,而不单单是读书。老子“无为自化”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改革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注释: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米靖。老子论教育[J]。中国道教,2001,(6)。
 
On Lao-tse's educational ideal embodied from “self-nurture without action”
 
Han Shiping
 
            (Cent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f Heluo Cultur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Abstract: Due to his real solicitude of everything's life-sense, Lao-tse thinks that people will nurture each-other if we don’t disturb them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without any enforced speech. It contains profound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embodies his respect and ultimate concern of beings. He advocates that a teacher should have accomplishment of moral conduct. He said: “so the sage nurture all man, and abandon no one. He accepts everything, and rejects nothing.” He thinks that a teacher should have a great wisdom which seems foolish from the views of other man. By no disturbing action of teachers themselves, they can fully tap potentials for every body and make the students becoming to a man of self-awarenes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king.
 
    Key words: Lao-tse Self-nurture without action Educational concepts
 
                        发表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河洛文化专栏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