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唐代少府监郑岩及其粟特人祖先

唐代少府监郑岩及其粟特人祖先

 

赵振华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22

 

 

 

    唐代少府监郑岩是宰相张说的女婿。洛阳新出墓志载郑岩六代祖盘,盘是中古时期中亚粟特民族男子的常用名的音译,显示其为昭武诸国人。他是北朝来华的粟特贵族,为了定居中国融入社会,后裔与汉人郑氏祖先通谱而更姓,即纳入郑氏北祖的世系隐瞒其粟特出身并与华人通婚。《新唐书》记载郑岩祖行谌为"萨宝果毅",作为粟特型萨宝府武官,是已经姓郑而仍旧保持胡人身份者。后代们走科考入仕的士人路子更是具备了华人的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

关键词  郑岩;祖先;粟特人;墓志;唐代

 

 

近年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发现一方唐代官吏《郑岩墓志》,青石质,边长78厘米,楷书27行,满行29字。右下角缺损,失落10余字。这个郑岩就是两唐书记载的张说罢宰相刺相州时,请相面家刘行为自己选择的女婿。他当时为临河县尉,是张的下属。而且,如此成就难得一见的婚姻佳话,载入了正史。撰志者刑部尚书张均是郑岩的妻兄,墓志透露出郑岩祖先为粟特人的隐情。

 

  墓志原文

 

唐故少府监郑君墓志铭并序

宪部尚书张均撰志

维天宝十一载岁在壬辰正月己卯朔十七日乙未,银青光禄大夫、囗囗囗、上柱国、咸林县开国伯郑君卒于咸宁之亲仁里,春秋六十有五。呜囗,囗囗朝之桢干,士之表式,策名休运,明德令终,盖殁而不朽者矣。夏五月囗囗囗十五日辛未,归窆于河南伊乡万安南原,篆石纪墓,以永风烈,孝囗囗囗也。

君讳岩,字良石,河南荥阳人。周之胄系,昔宣王封友于郑,氏之以国。自囗武善衮职,兴众阐微言,英猷弈绪,世为冠族。君六代曰盘,当后魏练次名宗,尤推北祖之盛。烈考齐州历城丞,出为循良,入为孝悌;蕴冲德以潜施,克追荣以显复。君即历城府君次子,故工部薛之甥。辛卯岁,制曰:"少府监郑岩故父琰,故母薛氏,载留翼子之规,更启杨亲之美。琰可赠使持节、济南郡太守。薛氏可赠河东郡夫人。"余庆永锡,孝慈著矣。君少孤,卓有立志,俊识发于髫岁,逸气盖于时伦。年十四,明经擢弟,弱冠署临河尉。识者谇之,骥足凤毛,必将一举千里。凡更职十五,一干京剧,三徙华光;掌簿鸿胪而践少卿,参掾神州而登亚尹。两出外郡,佐于汝而牧于绛;再入少府,始其副而终其正。散秩傍统者不纪焉。君权敏可以操变诈,明决可以恹刷繁疑。杂京兆之庭讼百端,必提耳而先化;省少府之国费亿数,每推心而后刑。其余至而理,去而思,万年与绛,立颂载德。扈从华清宫,遘疾还京,奄然不起。朝廷道路,莫不悲嗟。议者曰:"志追荣君之孝,精力从事君之忠。"符节外临,则吏人清德;璋内范,则子弟令名。宜其宰四叙于天机,济王寿于灵祚,近而不宄,非命谓何。君夫人,余之女弟。德配君子,行标母仪。嗣子润,次汲,次泌,并以贞秀履清贯。女子子四,哲谋肃艾,咸归令门。余与夫子少相亲,老相失。故园金谷,长孤世嗣之游;白马素车,莫展巨卿之送。式昭景行,以寄泉壤。铭曰:

郑本周出,周迁郑依;史伯谋盛,延州识微。英风世囗,纂德有辉;武惭北使,融谢东归。少府弈弈,衮衣朱舄;饰吏以文,休声以迹。山薮仁义,埃尘宝璧;道遗金,化流刻石。匪日夭促,德为浅;岂不尊荣,在用未展。命实天丧,才沦世须;适自何起,今归本无。独哀哀之纯孝,愠福履于洪炉。

 

  郑岩的先人后裔

 

墓志叙郑岩之父齐州历城丞琰,母亲薛氏,他是"历城府君次子"。郑岩有三男:"嗣子润,次汲,次泌",人物多见于文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岩前三代为:"德淹。行谌,萨宝果毅。琰,历城主簿。"琰六子,次子"岩,京兆少尹"。岩二子:"润,太府寺主簿。泌,长安尉"[1]漏掉了第二子汲。此外,近代以来洛阳等地出土的几方墓志对郑岩的直系旁系亲属亦有所载,可以补苴新表之简略。1999年,郑岩的第三子《唐长安县尉郑泌墓志》出土于伊川县许营村北万安山南原,墓志叙其先人云:"曾祖行谌,洋州刺史。祖琰,赠齐郑二州刺史。父岩,银青光禄大夫、少府监。君少府监府君之季子也。"[2]郑泌于宝应二年(763)卒于西京,49,权葬于万年县。贞元元年(785)二月五日归葬河南县万安山祖茔。其妻为宰相张说的孙女、驸马都尉张(张均之弟)之女。《郑岩墓志》撰者张均云:"君夫人,余之女弟。"即岩之妻为张说之女,则郑泌张氏联姻是姑舅亲缘,为当时风习。

2004年冬,洛阳市伊川县万安山南原出土《唐金吾卫录事参军郑墓志》叙其先人云:"曾祖琰,皇朝齐州历城县令,赠齐郑二州刺史。祖岩,皇朝银青光禄大夫、少府监。父润,皇朝太府寺主簿。"[3]卒于贞元十三年十月廿一日,以明二月十九日葬于洛阳万安山之南原,得寿52已往洛阳出土《唐京兆府三原县尉郑淮墓志》叙其先人云:"曾祖琰,赠齐郑二州刺史,尝为历城长,理有惠;祖岩,赠太常卿,官至少府监,德为时重;考闰,位终太府寺主簿,位屈公望。"[4]闰即《郑岩墓志》记载的岩长子润。郑淮以贞元十七年五月五日于万安旧封,享年50据新表,润六子,长子",太康丞",次子"淮,本名镒,昭应尉",三子"锋,京兆府仓曹参军。"原洛阳古代艺术馆藏2000年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出土《唐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郑居中墓志》[5]云:"公皇少府监讳岩之曾孙,皇洛阳令讳汲之孙,皇兴平令赠刑部郎中讳锋之子。"居中一子鸾。可见万安山南原有郑氏家族墓地。

已往陕西黄陵县出土《唐寿州别驾郑瀚亡女墓志》(贞元七年)由其季父守坊州刺史郑浑撰。墓志云:"曾祖琰,皇齐州历城县令、赠银青光禄大夫、齐郑二州刺史。祖,皇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赠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6]据新表,有三子:",洪州功曹参军。滂,监察御史。浑,坊州刺史"[7]。就是瀚,即瀚浑与润汲泌为同一曾祖的堂兄弟。

 

  郑岩生平

 

郑岩卒于天宝十一载(752),时年虚岁65,则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墓志所谓"年十四,明经擢弟,弱冠署临河尉",即14岁(长安元年,701)考取了明经科后,等待了整整6年,到20岁(中宗神龙三年,707)时才做了相州临河县尉,可以食国俸禄了。这是由于入仕人数多而官位缺少的缘故,贞观以后官僚队伍日渐壮大,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了有官无缺的情况。唐代的守选制度规定,从贞观年间开始,任满的六品以下官员和科举及第的进士、明经等举子都需要在吏部守选。官员任职期满后,也需要守选几年后才等得上下一个职位。刚刚科举及第的士人,只有耐心等待守选期满,去参加吏部的铨选。至于守选的时间,进士一般是三年,而明经及第者要七年[8]

明经科的考试以记诵为主,相比"三十老明经",郑岩可谓神童。入仕后做了大臣、文学家张说的女婿,《旧唐书》叙其故事情节云:"李,太原文水人。……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时张说自紫微令、燕国公出为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有州刘行善相人,说问'寮后谁贵达?'行乃称及临河尉郑岩。说乃以女妻岩,妹婿阴行真女妻于"。"丰于产业,伊川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郑岩,天宝中仕至绛郡太守。入为少府监,田产亚于。"[9]可见相师颇有异能,看人未来很有眼光。《旧唐书・玄宗纪》云:开元元年十二月癸丑,"紫微令张说为相州刺史。"[10]彼时郑岩已经26岁了,官员任期三年一届,不大可能还在临河尉的任上。他育有三男四女,而据前引郑岩第三子《郑泌墓志》记载推算,知泌生于开元三年,当时其父28岁。由此可见郑岩与张氏结缡,应早于开元,这样才有生育三个男孩所需的时间,这里还要考虑郑泌之前是否有女儿出生。很可能他署临河尉不久便成了张说的乘龙快婿。

墓志说郑岩一生"凡更职十五"。由于罗列职官的叙述比较刻板单调,于是张均用瑰丽铿锵的骈文俪句来讲究文辞对仗,却无分任职先后,不排官位大小,致使难以明晰表达郑岩的履历。墓志的"一干京剧,三徙华光",前句为万年县令(京师剧县),后句为三任尚书省郎官。孙逖撰《授郑岩万年县令制》云:"门下:中大夫、行尚书刑部郎中、上柱国郑岩,形神俊秀,理识通明。标干术于公方,饰文词於吏道。累登华省,尝典剧曹,宜迁取则之邑,更展拨烦之用。可行京兆府万年县令"[11]敕书倒可以明确他的部分历官和散阶勋级。墓志的"掌簿鸿胪而践少卿,参掾神州而登亚尹",前为鸿胪主簿、鸿胪少卿等官,后即临河尉、京兆少尹等职。"两出外郡,佐于汝而牧于绛",当官汝州长史和刺绛州。"再入少府,始其副而终其正",即两入少府监为主要官员:少府少监、少府监。或以绛郡太守郑岩为郑严[12],显系笔误。

墓志记载"辛卯岁"(天宝十载)因郑岩升迁为少府监(从三品),朝廷依照制度颁敕追赠其父母官秩,以彰显忠孝增光前人。唐代每年颁布的诏敕数量巨大,就墓志的记载而言,朝廷"颁给西蕃东夷族人的诏制,凡墓志篇幅较长者往往记录其中,而汉官的墓志却极少记载,比例大不相称差异明显"[13]大概郑岩接获制书不久便亡故了,墓志摘录其重要片段,以慰亡魂。

玄宗于天宝十载"冬十月辛亥,幸华清宫"[14]郑岩随扈,伺候天子服御。遘疾还京,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十七日"卒于咸宁之亲仁里"。正史记载天宝七载八月"壬子,改万年县为咸宁县"[15]西京亲仁里即亲仁坊。朱雀门街东第三街,街东从北向南第九坊[16]便是。坊内多居高官、公主、驸马,郑岩私第厕列此间。郑岩出身低秩官员家庭,以天赋器量和官场历练,又以名宦张说女婿的身份,擢迁为朝廷高官,在强大的盛唐社会度过了平安富足的一生。从小相知的张均颂扬他善权谋,理繁难。为官地方,至而大治,离而民思,万年县与绛州,立碑颂德。少府监任上,省衙署费用上亿。对于他善于敛聚,家饶田产却未提及。

 

  张均、薛等戚属

 

撰志者张均[17]是郑岩的妻兄,宰相张说之长子,与其弟[18]两唐书有传:"均、俱能文。说在中书,兄弟已掌纶翰之任。居父忧服阕,均除户部侍郎,转兵部。二十六年,坐累贬饶州刺史,以太子左庶子征,复为户部侍郎。九载,迁刑部尚书。自以才名当为宰辅,常为李林甫所抑。及林甫卒,依附权臣陈希烈,期于必取。既而杨国忠用事,心颇恶之,罢希烈知政事,引文部侍郎韦见素代之,仍以均为大理卿。均大失望,意常郁郁。禄山之乱,受伪命为中书令,掌贼枢衡。李岘、吕条疏陷贼官,均当大辟;肃宗于说有旧恩,特免死,长流合浦郡。"[19]郑岩墓志》撰于天宝十一载,时在刑部尚书任上,当年适改为宪部尚书[20]墓志上的头衔即如是作。1998年冬,洛阳万安山南麓出土《张说墓志》记载其诸子云:"长子均,中书舍人。次曰,驸马都尉,卫尉卿。季曰,符宝郎。"[21]名字、排序与两唐书同。目前所知张均的诗文很少,《全唐文》收文一篇[22]《全唐诗》存诗六首[23]已往洛阳出土《唐张府君夫人李氏墓志》(开元廿四年)由"兵部侍郎张均述铭"[24]则《郑岩墓志》是张均晚年的一篇久遗的散文。

郑岩的舅父"故工部薛",文献记载较少,大概是工部郎中。他曾任金部郎中、仓部郎中和主客郎中[25]《旧唐书・薛珏传》云:"薛珏字温如,河中宝鼎人。祖宝胤,州刺史。父,蒲州刺史。"[26]《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他是少府少监薛宝胤的第六子,华州刺史[27]墓志特别提到此公,除了亲戚关系,州郡首长的身份也是主要考量。

 

  六代祖盘、祖行谌的国别族属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郑国国君,因以为姓,是显贵的豪门世族。《郑岩墓志》等已知唐志记载的荥阳郑氏都如是说。唐代墓志在缕述家族世系时一般序列志主两三代先人的名字,略同于前引4方郑氏墓志。可是《郑岩墓志》在其父亲之前只叙说了一位远祖:"君六代曰盘,当后魏练次名宗,尤推北祖之盛。"令人颇觉意殊有属,今天看来所谓北魏时期郑盘的时代国别族属很值得推敲。

先说盘,此名并非华夏人所固有,而是中古时期中亚粟特民族男子的常用名,为大家熟知。据蔡鸿生教授研究,唐代昭武九姓胡人的名字也像汉名一样,命名取义,并非随意杜撰,而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胡俗制约胡名,胡名体现胡俗,通过释义即会呈现出来。就盘而言,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在瓜州找一名"姓石字盘"的"少胡"引渡出关。"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胡名,如曹盘(《吐鲁番出土文书》七,第351页);何畔(《吐鲁番出土文书》三,第319页);安畔(《吐鲁番出土文书》六,第365页);安盘(敦煌《差科簿》)。'盘'当即粟特语 Bntk的音译,意为'奴'、'仆'。不过,从伊州'祆主'翟盘(唐光启元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也用此字命名,似不应按'奴'、'仆'的实质意义去理解,也许将它释作'阿奴'之类的乳名,更切合'少胡'的身份。胡名中含有'盘'成分,已见于唐以前的记载。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太祖派往突厥的使臣'酒泉胡安诺盘'(《周书・突厥传》),他的名字可分解为'诺'(神名hid的省译)加'盘',意即'诺娜神之仆',其粟特语书写形式NanēBandak,在粟特语古代信件中也出现过"[28]近年西安出土《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志》(大象元年)记其三子名:"毗沙、维摩、富囗多"[29]日本吉田丰据粟特文译作:毗黎沙漫盘陀、射勿盘陀、拂卤吐盘陀。语音的对应关系明确[30]在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汉文粟特人名中,吉田丰将43个人名重构了的粟特文发音并标明其原意,其中有:囗射蜜畔、安那宁畔、莫畔、炎畔[31]敦煌文书《唐张君义骁骑尉告身》(景云二年)记述了与其同时受勋的263个人名和籍贯,反映了唐中央在神龙至景龙年间安西镇守军兵的情况,从受勋人的籍贯和各州受勋人数可以看出,既包括正州地区的汉族兵员,也包括羁縻州的少数民族兵员,还有少量的外籍兵员。其中的含州安神庆、依州曹饭、鲁州康□,契州康丑胡等,为归附突厥的昭武九姓胡[32]。洛阳为汉魏故都,外域人士大聚京城,以北魏一代最多。持续于隋唐,日趋繁盛。就粟特人而言,近百年来当地出土的唐代的昭武九姓人墓志中也有名盘者。《史墓志显庆四年记其为"呼论县开国公、新林府果毅"[33]《康君夫人史氏墓志》(显庆六年)载史氏之"祖,呼论县开国公、新林府果毅;父英,左卫郎将,袭封父邑"[34]《安怀及夫人史氏墓志》(长寿二年)也叙史氏之"祖盘,唐任扬州新林府车骑将军,呼仑县开国公;父师,朝左卫"[35]就姓名和官职相同可知,史是史的简称,是史英、史师两兄弟之父,是两位史夫人之祖。这里繁琐的举例只是说明,胡人初来华域,其名字由本民族语言音译为汉字。从汉字词义上已经看不出粟特语的意义,只是读音还带有胡族痕迹。墓志蓄意以六代祖"盘"来表示自身本源异域外族,很可能是通过使节或经商的途径来华不归的昭武诸国的粟特贵族。

再说郑姓"尤推北祖之盛",是讲盘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北魏选择编纂著名宗族谱牒,特别推崇兴盛的郑氏北祖的时候。古人争标郡望,从北朝到隋唐,外域之民隐瞒其国籍本姓冒附于中国名人后裔与华人通婚司空见惯。同姓可以攀援名门世族以作荫庇,墓志追述盘为了久居中国彻底融入华人社会,在汉化的进程中以某种方式(如朝廷赐姓冒姓过继)纳入郑氏北祖的世系。与汉人郑氏祖先通谱而更本姓,以此隐瞒粟特出身。这从郑岩之祖行谌为"萨宝果毅"[36],亦可看出其家本为胡人的底细。马驰教授说,唐代蕃人汉化须"篡改地望、族望,变易蕃姓蕃名"[37]可见此志所谓世代右族荥阳郑氏的出身,显系假托携认。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锐意改革,于太和十八年(494)自平城迁都洛阳以后,改鲜卑诸姓为汉姓是朝廷汉化政策之一。民族大融合时期是否有入华粟特贵族跟风改姓的情况,目前尚不清楚,而墓志的追述却借风使船,瞒天过海。贯通《新唐书》与墓志记载,北祖郑氏盘一枝世系为:盘-??-德淹行谌,其中盘之子失名。若以每代年龄平均间隔25岁记,由岩生年逆推,盘生于北齐武成帝天宝二年(563),上距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之末分裂成东西魏,还有近30年。盘主要生活于北齐、隋,设其也是65岁谢世,最后10年是在唐代度过的。那么,墓志所谓盘位列后魏北祖郑氏世系的话就不靠谱,是将改姓时间前提来谀颂其家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行谌约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倘若以汉化为尚的北魏都洛时期其家族就改姓郑了,则此时成员已经完全华化。依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38]就不再是胡人了,那么郑行谌担任萨保果毅的可能性就很小。推测郑岩先人改姓冒郑大约在初唐,实施于盘的子孙辈。姓郑之后俨然华裔贵族,婚媾于高门望族。若郑琰之妻河东薛氏,亦世代簪缨之家。倘以血统论之,郑岩及后辈自身的粟特血统已经按几何比例大为递减,汉族血统占了绝大部分。

三说萨保。20世纪以来,"粟特人在中国"是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对于萨宝(萨保)和萨宝(萨保)的研究日趋深入,其性质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39]有的学者认为,萨宝设府制度渊源自中原职官制度中的开府建署制度,当北魏时已有"摩诃萨宝"(大萨宝)的职衔。唐代律令中的萨宝府已经法典化了,萨宝府制存在于武德四年至开元间,有三类僚佐:祆祠官员、萨宝府武官和萨宝府秘书。萨宝府武官中有"萨宝率府"(视流外四品),当由队商制度中兵仗保卫制度而来。又有"萨宝果毅"(从五品下?),或为萨宝率府副职。此时的萨宝制度已完全是粟特型制度,这种制度随着安史之乱的巨大震撼而逐渐衰落[40]是论获得较多认同:萨保原为粟特商队首领,入居中原后成为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领,"北朝隋唐政府为了控制这些胡人聚落,设萨保府管理,把萨保纳入中国的官僚体制当中。萨保作为视流外官,专门由胡人首领担任"[41]"无论是在北朝、隋唐,实际担任萨保或萨保府官职的个人本身,抑或唐人墓志中所记载的曾任萨保的其曾祖、祖、父,基本上都是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42]另一种观点认为"'萨宝'在中原地区,实际上只是一个世俗性官职,与之密切相关的,并非祆教,而是以粟特人为主要成份的'西胡'移民团体"[43]行谌为萨宝府果毅,适当其时,是已经姓郑而仍旧保持粟特身份者,又任地方长官洋州刺史,是其人生的阶段经历,也是华化的一个过程。萨宝之位可以世袭,可是随着世局变化和与华族通婚支裔繁衍,后代们走的完全是以科考中第入仕的士人路子,完全具备了华人的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

有的学者认为唐代无萨宝军府之设,《新唐书》的"行谌,萨宝果毅",疑为字误[44]研究者一般在利用这条孤立的史料时,也多避谈这位郑氏的族类。由末代萨宝果毅行谌曾祖名盘这两条明显的粟特表征看,利用新发现墓志对问题可以再作研判。

原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25期

 

 

 

 

 

[1]《新唐书》卷七五上,《宰相世系表五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3306页。

[2]中国文物研究所、千唐志斋博物馆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上册,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3]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481页。

[4]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2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0页。

[5]赵振华《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421页。

[6]吴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3页。

[7]《新唐书》卷七五上,《宰相世系表五上》,第33073308页。

[8]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绪论,中华书局2001年,第1-6页。

[9]《旧唐书》卷一八七下,《忠义传下・李传》,中华书局1975年,48874889页。

[10]《旧唐书》卷八,《玄宗上》,第172页。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孙逖《授郑岩万年县令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二册,第1398页中栏。

[12]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第2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55页。

[13]赵振华、闵庚三《唐高质、高慈父子墓志研究》,《东北史地》20092期,第31页。

[14]《旧唐书》卷九,《玄宗下》,第225页。

[15]《旧唐书》卷九,《玄宗下》,第222页。

[16](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17]《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附均传》,第4411页。

[18]《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附传》,第4411页。

[19]《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附子均、传》,第3057页。

[20]《唐会要》卷五九,中华书局1955年,第1033页。

[21]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第154页。

[22]《全唐文》卷四○八,张均《王府长史阴府君碑》,第二册,第1849页下栏。

[23]《全唐诗》卷九○,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上册,第536页。

[2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25](清)劳格  赵钺撰,张忱石点校《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中华书局1997年,第711774931页。

[26]《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良吏传下・薛珏传》,第4827页。

[27]《新唐书》卷七三下,《宰相世系三下》,第3040页。

[28]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39页。

[29]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3期,第31页。

[30]吉田丰《西安新出史君墓志的粟特文部分考释》,荣新江、华澜、张志清主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中华书局2005年,第29页。

[31]韩森著 王锦萍译《丝绸之路贸易对吐鲁番地方社会的影响:公元500-800年》,附录吉田丰《汉字拼写的粟特人名、重构的粟特文发音及其原意》。《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第127、128129页。

[32]敦煌研究院网站-馆藏珍品三:《景云二年张君义告身》www.dha.ac.cn/05B5/。朱雷《跋敦煌所出〈唐景云二年张君义勋告―――兼论"勋告"制度渊源〉》,《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2页。

[33]《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4册,第17页。

[34]《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4册,第72页。

[35]《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7册,第21页。

[36]《新唐书》卷七五上,《宰相世系表五上》,第3306页。

[37]马驰《论仕唐蕃人之汉化》,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编《陕西师范大学民族学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3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凡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此为北朝汉人、胡人之分别,不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教化为汉抑为胡而定之确证,诚可谓'有教无类'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17页。

[39]荣新江《中国的祆教研究(1923-2000)》,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网站,www.zggds.pku.edu.cn/005/003/002.htm

[40]姜伯勤《萨宝府制度源流论略――汉文粟特人墓志考释之一》,《华学》第3辑,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290308页。

[41]荣新江《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0014期,第84页。又氏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第170页。

[42]荣新江《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第49页。

[43]芮传明《萨宝的再认识》,《史林》2000年第3期,第23页。

[44]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卷五,《郑氏》,中华书局1998年,第7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