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唐张锡墓志考释

唐张锡墓志考释


 张洁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洛阳471022

 

摘要:洛阳新出土唐代张锡墓志志文记述了张锡的为官生涯,颇多证史补史之处。志中所记有关唐代孝廉举的资料,对研究唐代科举选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唐代范阳卢氏墓志,为张锡子张欢之妻,志文内容可补证张锡生平。这两方墓志涉及到清河东武张氏和范阳卢氏这两家唐代名门望族,对研究这两个家族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史料。

关键词:唐代;张锡;范阳卢氏;墓志

 

《新中国出土墓志・千唐志斋卷》收录有近年来千唐志斋新获《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绛州刺史张锡墓志》一方[1]P114,志主张锡出身清河东武张氏,在武周时曾入阁拜相,历仕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亲身经历了从武周革命到李唐复位这一唐朝关键时期的政局动荡。《旧唐书》[2]89和《新唐书》[3]113在《张文传》后均附有张锡小传,但较为简略。新发现的张锡墓志洋洋千言,详细记录了其亲缘和生平,颇具证史补史价值。另外,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有《唐故会稽郡剡县令夫人范阳卢氏墓志》一盒,志文并未道出卢夫人的夫家姓氏,但据考证应为张锡的长子张欢之妻。因其志文中有与张锡为官经历有关的内容,对我们研究张锡的生平大有裨益,所以在此一并略作考释,以教正于方家。

一、墓志原文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绛州刺史上柱国平原郡开国公张府君(锡)墓铭并序

大理评事□州员外司户河间邢巨撰

公讳锡,字奉孝,清河东武城人也。张氏其先,系轩辕之裔。天□□圣人则之。自文成帝师,王业是赞,世祚显胤,光大前烈,详於留侯世家焉。五代祖彝,魏光禄大夫,亮清拔,冠冕之秀。彝生始均,官至尚书郎。均生兖州刺史晏之。晏之生谒者大夫乾威、阳城令乾雄。雄即公之祖父也。自阳城至光禄君,四代皆见於魏、、周、随国史。列考文琮,皇代户部侍郎、复、亳、建三州刺史。地官五教,□辩方物;列岳三圻,式化厥训。公即户部府君之第五子也。袭累构之祉,含元精之稆,犀而丰盈,侯伯之度。若仍弘毅温直,仁之符也。清明简畅,礼之本也。通微明达,智之原也。加信以成之,义以决之。学不章句,观王霸之大略;文极变通,体风雅之□裁。

年十九,郡举秀才。明年,又以孝廉登科,发迹霍王府参军,转英王府法曹参军。以茂才第改绛州司户,入为通事舍人。历福昌县令、户部员外郎、职方郎中,出果州长史。寻拜地官、夏官郎中,迁夏官、冬官、吏部侍郎,权检校殿中少监,累最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足初,坐免官,放于循州。寻移于泉州,又移会稽。中宗即位,纶旨追还,拜都水使者,历工部侍郎兼修国史,食邑三千户。又转尚书左丞、工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平原郡开国公。无何,出为绛州刺史。览止足之分,屡表辞疾。有制优许致仕,仍全给禄俸,令朔望朝。先是,中书令李□公之甥也,文典枢机,见忌同列。以公渭阳之戚,坐此获累。因长子欢之宰剡也,令随子就养于官。春秋七十有五,终于剡之官舍。年归殡于河南里。

於戏!君子大则进德修业,小则与时降。运之所开,故践西掖而入为股肱;道之不行,故放南海而困于瓯越。其在藩邸也,纵容长裾,承以嘉惠;其为郡椽也,萧洒闲宇,时闻啸声。一为宰,酌刑政之典实;四为郎,遍台阁之故事。深谋长策,所以总军实、整武事也;清识郎鉴,所以综流品、能官人也。天台之辖,是其清也,秉以公亮,三署所纪;司会之元,是其重也,志以密,百工惟理。初,公之为宰相也,庐陵王将立太子,公预议焉。由是诸武见忌,故谗言至,相失位,毁不复,大臣逐。有以见临节不夺,君子韪之。景命失灵,国丧元老。呜呼哀哉!以今龙集丁卯十月十七日,迁葬于河南万安山之南原,礼也。

夫人齐国夫人范阳卢氏,绵州长史安寿之女。天下族望,海内冠冕,作配君子,休有烈光。加以展如淑姿,柔闲成训,六珈垂耀,四教是则,母仪妇道,中外所宗。享年七十有一。以开元十四年九月廿七日,终于河南里。有子三人:长子欢,早卒,官至通事舍人、剡县令。孝孙忠王府参军惟一,袭封平原郡公。中子宙,安阳县令、豫州司功。季子寂,屯留县令。禀训义方,克广先构,时之良也。皆泣血就礼,从周之。用惟罔极之报,以求卜宅之吉。纪于泉扉,用光孝道。铭曰:

岩岩阙塞,国门十里。自阙而东,连岗如绮。玄堂是建,灵用享祉。山称万安,卜惟亿祀。四封所正,六神不起。于嗟我公,昭世永矣。天将□宿,国丧人纪。□矣齐国,徽柔终始。周□仪,鲁卫是拟。丁卯之岁,刻铭泉石。松柏苍苍,子孙之不忘。

二、关于唐张锡墓志的几点考释

1、张锡家世

志载张锡出身清河东武张氏。墓志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3]72共同印证了清河张氏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世代官宦,名留青史。墓志中对张锡几位先辈所任官职的记载可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不足,具体如下表所示: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唐张锡墓志》

五代祖

彝字庆宾,后魏侍中,平陆孝侯。

彝,魏光禄大夫。

四代祖

始君字孝衡,光禄卿,平陆孝侯。

始均,官至尚书郎。

三代祖

晏之字熙德,北齐兖州刺史恭公。

晏之,兖州刺史。

祖父兄

虔威字元敬,隋江都赞务。

乾威,谒者大夫。

祖父

虔雄,隋阳城令。

乾雄,阳城令。

文琮,吏部侍郎。

文琮,户部侍郎,复、亳、建三州刺史。

另外,《新表》载张锡三代祖晏之生“虔威”、“虔雄”,据墓志应为“乾威”、“乾雄”。

张锡之父张文琮,两唐书《张文传》后附有小传,史载其仕太宗、高宗,为政清简,深受百姓爱戴,毕生笔耕不辍,著有文集二十卷。现传世诗文有《全唐文》[4]162所收《太宗文皇帝颂》和《下建州教书》两篇,《全唐诗》[5]30所收《同潘屯田冬日早朝》、《蜀道难》、《昭君怨》、《咏水》、《赋桥》、《和杨舍人咏中书省花树》六首诗。两唐书本传与墓志均载文琮为户部侍郎,可知《新表》所载“吏部侍郎”有误。另外,史书中都未载文琮曾为复州刺史。郁贤皓先生在《唐刺史考全编》中根据陈子昂撰《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夫人讳某,清河郡东武城人也。……父某,唐户部侍郎,复、亳、建三州刺史。”推断其父为张文琮,曾任复州刺史[6]194。如今张锡墓志的记载又可为张文琮曾任复州刺史的有力佐证。

据《新表》载张文琮有子三人,分别是戬、挹、锡。赵超先生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引用《唐故清河张氏女殇墓志铭》补入其另一子“概”[7]P324。现张锡墓志载锡为“户部府君之第五子也。”说明张锡至少还应有一个兄弟,尚待发现与考证。墓志载张锡有子三人,其中“中子宙,安阳县令、豫州司功”,《新表》失载。另外,长子欢,“官至通事舍人、剡县令”;长孙惟一“忠王府参军”、“袭爵平原郡公”;季子寂,“屯留县令”,均可补史之缺。

2、张锡生平

据墓志载张锡“年十九,郡举秀才。明年,又以孝廉登科,发迹霍王府参军,转英王府法曹参军。以茂才高第改绛州司户,入为通事舍人。”可见张锡通过科举应试步入仕途,志文可补史书中对唐代孝廉举记载的不足。他最初由郡举秀才,即由乡贡入京参加贡举。这里的“秀才”并非应贡举常科中的秀才科。理由有二:一按年龄推算,志主张锡卒时春秋七十五,他至迟到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时仍然在世,上推五十六年,那么他郡举秀才应当在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以后。而秀才科早已于永徽二年(651年)停废 [3]44《选举志》。二墓志撰于玄宗开元年间,当时有用“秀才”一词代指应进士科或明经科的士子,或者是代指一般读书人的风习 [8]P30由张锡第二年以孝廉登科可知他进京是应孝廉举。唐代孝廉举并非贡举常科科目,史书中对孝廉举的记载只有两次。一次是太宗时期。贞观十七年(643年)五月,太宗下诏“举孝廉茂才异能之士”[2]3《太宗本纪下》。十八年(644年)二月六日,太宗引诸州所举孝廉于御前问策,但皆不能答,太宗深表忧虑[9]76《孝廉科》。对此吴宗国先生认为孝廉举“属制举性质。……孝廉亦为州长所举,考试科目也有对策”[10]P27。另一次是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六月,礼部侍郎杨绾奏请地方举孝廉进中央参加严格的考试,合格者授官。孝廉举再次实行,“至建中元年六月九日孝廉科宜停”[9]76《孝廉科》。志文显示张锡在高宗时以孝廉登科,说明孝廉举在高宗时仍曾举行,可补史载之缺。唐代前期实行的孝廉举由地方举荐,注重考察品德,较多的保留了自汉代以来察举制的印记,所举士子在才学方面质量不高,因而在以文取士的科举制逐渐确立后淡出历史。到了安史之乱后,对人才思想方面的要求呼声又起,于是复置孝廉举。虽时间很短,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后期选人标准上“以德取士”与“以文取士”相互融合的趋势。由于高宗时由科举入仕日益为时人所重,并成为入阁拜相的重要条件,于是才学并不逊色的张锡又以茂才高第即进士及第入为京官,得以在仕途中更进一步。张锡在高宗时进士及第,但年不可考,可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11]卷2、卷27附考之失载,而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12]2、卷27附考中也未见,可补入。

志载张锡历任“福昌县令、户部员外郎、职方郎中,出果州长史。寻拜地官、夏官郎中,迁夏官、冬官、吏部侍郎,权检校殿中少监,累最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历任官职史书未载,可补正史。据《旧唐书》载:“光宅元年九月,改……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2]42《职官志》可知,张锡在出为果州长史后于武后称帝时又回京任职,直至久视元年(700年)入相。“大足初,坐免官,放于循州。”其免官原因,正史中载曰:“请还庐陵王,不为张易之所右,与郑杲俱知选,坐泄禁中语,又赇谢巨万。”[3] 103《张文传》附《张锡传》志中则明确指出:“初,公之为宰相也,庐陵王将立太子,公预议焉。由是诸武见忌,故谗言至,相失位,毁不复,大臣逐。”对照可知,“请还庐陵王”应该是忠于李唐的张锡被贬的最主要原因,而“泄禁中语”、受贿等则可能是得罪武氏被诬陷强加的。当时,同任宰相,号称“苏模棱”的苏味道被一同下狱,“锡虽下吏,气象自如。味道独席地饭蔬,为危惴可怜者。武后闻放锡岭南,降味道集州刺史” [3]114《苏味道传》。张锡独能正气凛然,足见其为人是有骨气的。这一卑一亢所受到的不同遭遇也反映出武周后期政治的昏暗。志载张锡被流循州,“寻移于泉州,又移会稽”,亦可补史。

中宗复位,立刻下旨追还,志载锡“拜都水使者,历工部侍郎兼修国史,食邑三千户。又转尚书左丞、工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平原郡开国公。”在此期间,张锡曾受命与柳冲等一起依据氏族志重加修纂,成《唐姓族系录》二百卷 [13]560。又以神龙元年(705年)所删定格式漏略,奉命“集诸明于法理人,重加删定”[9]39《定格令》。此次删定格令为太极元年颁布的“太极格”奠定了基础。另据史载,张锡还会跳谈荣娘舞。《新唐书》中就记有景龙年间,“帝昵宴近臣及修文学士诏为伎,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3] 109《郭山恽传》。直至景云元年(710年),中宗为韦后所害,韦后把持朝政,以工部尚书张锡同中书门下三品,依旧东都留守 [2] 7《中宗本纪》。同年,被贬绛州刺史 [3] 5《中宗本纪》。志文记载相同,同时说明了被贬的原因:“先是,中书令李□公之甥也,文典枢机,见忌同列。以公渭阳之戚,坐此获累。”据两唐书《李峤传》载,李峤为张锡的外甥,神龙二年(706年)为中书令,因此志文中漫漶不清之字应为“峤”字。李峤以文笔卓绝著称于时,武周时与张锡先后为相,荣耀一时。中宗崩后,李峤曾密表“请处置相王诸子,勿令在京”[2]94《李峤传》。虽然此表在玄宗即位后才被搜获,但睿宗即位后李峤就被出为怀州刺史,不能不说是与他“缘宗、韦弑逆”[4] 20《斥李峤制》有关。张锡也因与李峤的舅甥关系受到牵连被贬。之后张锡“览止足之分,屡表辞疾。有制优许致仕,仍全给禄俸,令朔望朝。”唐制“致仕人例给半禄”[9] 90《内外官禄》,张锡退休后仍得全禄,可见优待。年老致仕后的张锡跟随长子剡县令张欢一起生活,并终于剡县。志文并未说明其卒年,只载“春秋七十有五”。“年归葬于河南里”,“龙集丁卯十月十七日,迁葬於河南万安山之南原”,即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十七日最终迁葬。

张锡的夫人范阳卢氏,出身名门望族,其父安寿为绵州长史,《新表》中有载。卢夫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廿七日终,享年七十有一。

3、墓志撰文者邢巨

张锡墓志的撰文者邢巨,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等人“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2] 190中《贺知章传》。先天二年(713年),应制举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及第,开元七年(719年),又应文辞雅丽科及第 [9] 76《制举科》。史载他官至监察御史[4] 308孙逖《授邢巨察御史制》,撰墓志时署官“大理评事□州员外司户”,可补史之缺载。《全唐诗》[5]117收有其诗《游春》和《游宣州琴溪同武平一作》二首。《全唐文》[4]301现收录有其《应文辞雅丽科对策(并问)》和《对祈田判》两篇应试文章。此篇墓志为其传世的罕见的散文篇章,让我们有幸目睹唐代这位著名才子的文笔风采。

三、唐范阳卢氏墓志对张锡生平的几点补证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有《唐故会稽郡剡县令夫人范阳卢氏墓志》一盒,系近年来在洛阳伊川县出土。墓志青石质,方形,边长51厘米,厚10厘米。顶盖,盖51厘米,厚5厘米。志盖盖文3行,行3字,篆“大唐故卢夫人墓志铭”,有界格。四边为水波纹,四刹为神兽纹和折枝花纹,四侧为水波纹。志文30行,满行30字,正书,有界格。志文中虽未出现其夫姓名,但与张锡墓志相对照可知为张锡长子张欢之妻。

1卢氏与张锡夫人同出自范阳卢氏大房支系

卢氏与婆婆张锡夫人同出自范阳卢氏大房支系。卢氏五代祖阳乌、四代祖道虔、高祖昌衡,《北史》、《魏书》中均有小传,记载与墓志大体相同。但本传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73中俱言阳乌谥曰“懿”,而墓志中却载谥曰“穆”,疑墓志记载有误,但尚欠资料进一步证明。志载其曾祖宝素为“隋散骑常侍”,“祖志安,皇协律郎、万年县丞、邺县令”,可补《新表》之记载。志云其祖名志安,《新表》载为安志,另据新发现的其父《唐卢正言墓志》[14]P158及《唐卢正容》墓志[15]P395均载为“志安”,可证《新表》此处记载有误。张锡夫人之父安寿,据《新表》应为志安的兄弟,也就是说卢氏为张锡夫人的本家侄女,正如志中所云:“大家齐国夫人即诸姑也。”清河东武张氏与范阳卢氏两代结亲。卢氏墓志又载其父卢正言谥曰“康”,但《新表》及卢正言墓志均言谥为“光”,疑卢氏墓志此处记载有误。墓志还记载了卢氏与张欢有子二人,长子买奴,因早卒,所以《新表》未载。次子惟一,“监察御史”,“官袭祖爵平原郡开国公”,与张锡墓志记载相同,亦可补《新表》记载之不足。

2、景云元年张锡被贬的另一原因

由墓志可知,卢氏知书达理,孝敬公婆,尤其在家庭遭受灾难时能够识大体,明大义。志载“尚书以废立建议迁谪炎荒”,指的正是张锡因请还庐陵王的建议被贬岭南之事,可与张锡墓志互相印证。当时卢氏同家人“尽室皆行”,患难之际更显孝道真情。至中宗复位,恢复李唐天下,张锡被召回,卢氏一家也随之回京。随后,卢氏墓志道出了张锡景云年间被贬的又一原因:受到谯王谋反的牵连。墓志原文为:“景云,守谯王构逆,爰有巨猾,矫为周亲。谯王以之犯门,尚书以之下狱。”谯王名李重福,是中宗第二个儿子,长安四年(704年)进封谯王,中宗时一直在外地任职。睿宗即位后,他受人挑唆欲夺取皇位,于景云元年(710年)举兵攻打洛阳,后兵败投漕河自尽。谯王谋反之事牵连很广,史载“(景云)元年秋谯王重福于东都构逆而死,留守捕系枝党数百人,考讯结构之状,经时不决”[2] 97《张说传》。张锡时任东都留守,如墓志所载也被牵连下狱,卢氏夫人深明大义为公公申冤鸣屈。最终张锡得以雪冤,但仍在李峤事件的双重影响下出任绛州刺史。

四、结语

唐张锡墓志及其儿媳范阳卢氏墓志的发现共同勾勒出张锡在政治动荡中宦海沉浮的一生,再现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证史补史之价值。志文中关于孝廉举的记载,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研究唐代科举选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志文涉及到清河东武张氏和范阳卢氏这两家唐代著名望族,对研究这两个家族的历史也增添了新的史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物研究所、千唐志斋博物馆.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千唐志斋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董诰.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66

[5] 彭定球.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7]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9] 王溥.唐会要[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11] 徐松.登科记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13] 王钦若.册府元龟[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 吴纲.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5] 赵振华.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M]. 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

 

                          论文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