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唐李适之墓志疏证

唐李适之墓志疏证


牛红广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22

 

摘要:洛阳新出土唐代李适之墓志铭完整记载了李适之的仕途变迁,对其婚姻、生平事迹及相关记载也可补传世文献,体现了出土石刻史料的证史、纠史、补史之功。

关键词:唐代;李适之;墓志;疏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李适之墓志200411月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志长62、宽62、厚13厘米,盖佚。志文31行,满行33字,正书。其拓片图版见《河洛墓刻拾零》[1]p406一书。李适之是李唐皇室后裔,太宗长子承乾之孙,在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政绩卓著,位至宰相,新旧《唐书》均为之立传,且对其生平仕履诸方面记载较详。然新出土李适之墓志铭撰写镌刻于天宝十三年(754),时适之亡后不久。墓志由其故交房撰写,全文900余字,详细记录了李适之的生平履历,颇能补史书记载之阙。今笔者结合史籍对《李适之墓志》进行疏证,以期有所裨益。墓志全文如下

唐故光禄大夫行宜春郡太守渭源县开国公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扶风郡太守房/

公讳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也。惟德明皇帝迈种德于初,惟玄元皇帝/含元和于后,于是我高祖起焉,太宗兴焉。圣帝明王,间出英胤。公即/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孙,太子承乾之孙,蕲春郡/别驾、赠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象之季子。公瑰姿伟度,山立时行,倜傥不群,廓落遗俗。读/书得其大义,从政存其远图。居常无心,闻善则应。时或鸣琴一曲,宾朋四座陶然象外,/不知其余。又见其义,不见其身,为人谋不谋其己。早年曾为许君所惠,后为湖州别驾,/途经广陵,而许氏妻子在焉,素服吊之,问其家事,妻曰:“孤女未嫁,此最疚心。”公曰:“昌可/乎?”许氏惊惭,不知所对。嘉礼既具,齐体终身,其简易含弘,皆此类也。孝和中兴,/未弱冠起家授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出摄金州别驾。按察使、户部尚书毕构委以澄清/,转湖州别驾,入拜右卫郎将。出牧武陵,属蛮方不庭,奉词剪灭,复除右卫郎将。朝议赏/轻,迁唐州刺史,转通州刺史。按察使韩朝宗特以状闻,迁梓州刺史,转秦府都督。宗属/等众以名荐,迁陕州刺史。时銮舆东幸,人乐豫游,拜河南尹。庄临简驭,人知向方,/奏置石防,谷洛无患。诏令撰记,建于苑中,永王书焉。迁御史大夫,特加紫绶,表让/君封,追雪王父。恩诏矜允,陪葬昭陵,渥泽逾深,位望如故。举直措枉,中外肃清。/时幽方失律,以本官出兼范阳长史、节度采访等使,易事难犯,边静勋高,锡命归朝,加/刑部尚书兼亚相。天宝初,迁左相兼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光禄大夫、上柱国、渭源县/开国公。制曰:自左相虚位,中朝选贤。求于列辟之中,尔副苍生之望。自拜相已来,朝野/胥悦,未有若公之盛者也。时李林甫久居右弼,威福由己,便辟巧险,意阻谋深,凡所爱/憎,未尝口议,同恶相济,密为奏论,及至君前,顺之而已。由是恶迹难露,众莫/知之。不利青宫,天下震,公意深社稷,彼难措心,转公为太子少保。又谋陷妃族,/构以飞语,出为宜春太守。至郡三日,寝疾薨于官舍,春秋五十四。从此大狱连起,诬枉/相继,三五年内,人不聊生,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是之谓乎!以天宝十三载正月十三/日迁窆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温泉里,礼也。一子,朝议大夫、太常丞,终巴陵郡别/驾。子鼎,未立。侄男汲郡长史粹、大理评事黯、蜀郡功曹参军震、永嘉郡太守江、司议/郎冰、少府监丞泳、文部员外郎,实犹子之名,深如父之痛,卜宅云吉,哀以送之。/蒙提引,次青之列。遭彼匪人,继宜春之轨。躬览存殁,志此幽珉。词曰:

道家皇室兮含祉储精,间生英杰兮郁不可名。拥旄杖钺兮虏边尘清,秉钧当轴兮地/平天成。磐石之固兮深不可揭,维城之险兮高难以越。大盗谋国兮石摧隅,神理不/昧兮巨猾其诛。幽阴雪愤兮人代昭苏,宜春瞑目兮贤哉大夫。犹子至孝兮千里之驹,/临穴殒割兮痛矣悲夫!

一、家世与仕宦

关于李适之家世的记载,墓志与史传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志称李适之为“蕲春郡别驾、赠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象之季子。”《旧唐书・李适之传》则谓李象官至怀州别驾。《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载李象“为怀州别驾,厥鄂州别驾。”2](卷八,P3565则李象除了担任怀州别驾与鄂州别驾之外,还曾任蕲春郡(蕲州)别驾。

墓志记载“公讳昌,字适之。”据《旧唐书》卷九九《李适之传》记载“一名昌3](P3101《新唐书》卷一三一《李适之传》记载“始名昌”。2](P4503据墓志,则李适之本名昌,字适之,后以字行,这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据墓志记载“倜傥不群,廓落遗俗。读书得其大义,从政存其远图。居常无心,闻善则应。……又见其义,不见其身,为人谋不谋其己。”则其性格豪爽,急公好义,不拘小节,与史书“适之性简率,不务苛细”记载颇为吻合。3](P3101

墓志还记载了李适之青年时代知恩图报,解人危难并成就自己姻缘的轶事。原来李适之早年曾经受许君恩惠,后在上任途中,偶遇已经丧夫的许氏妻子,李适之“素服吊之,问其家事。”当得知许氏孤女尚未婚嫁,李适之当即与之订下终身,承担了照顾许氏女的责任,也成就了一段传奇姻缘。墓志记载可补传世文献在李适之婚姻状况方面记载之阙,也是一例史传失载的唐人轶事。

而墓志记载李适之的仕宦情况既可以和史传相印证,也可补史书之阙。

《旧唐书》本传云李适之“神龙初起家拜左卫郎将”,神龙年间即公元705707年,是时李适之年龄为1215岁,尚未及成童之年。而据墓志记载,李适之未弱冠起家,历朝散大夫、尚衣奉御、金州别驾、湖州别驾等数职后才入拜右卫郎将,且并未任左卫郎将。两《唐书》所记适之神龙初起家拜左卫郎将应有误。

墓志记载李适之入仕之后先后担任尚衣奉御、金州别驾、湖州别驾。后入拜右卫郎将,再出牧武陵郡,即朗州刺史,在任期间讨灭地方蛮夷,复任右卫郎将。之后迁唐州刺史,转通州刺史。又迁梓州刺史,转秦府都督。再迁陕州刺史、河南尹。

墓志记载李适之在担任河南尹期间,“奏置石防,谷洛无患。”此事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上以谷、洛二水或泛溢,颇废人功,遂敕河南尹李适之出内库和雇,修三陂以御之。一曰积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阳。尔后,二水无力役之患。4](卷七《尚书工部》,P222由于李适之的领导处置,使得流经洛阳城的谷水和洛水不再泛滥,祸害居民。唐玄宗非常嘉许,“诏令撰记,建于苑中,永王书焉。”命令李适之撰写碑记,立在洛阳禁苑之中,而且命令永王李书写。这一点可以和史书相印证,《册府元龟》卷二五八《储宫部・文学》记载“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命瑛(太子李瑛)题御史大夫李适之所撰《河记》碑额,又命永王书其碑阴。”5](P3074

此后,李适之任御史大夫,“特加紫绶,表让君封,追雪王父。恩诏矜允,陪葬昭陵,渥泽逾深,位望如故”。这是指开元二十四年,李适之上表奏请追封其祖父李承乾,陪葬昭陵,得到了玄宗的恩准。据《旧唐书・李适之传》“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又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于是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愍王,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3](P3101而《李承乾墓志》以及《李承乾神道碑》都已经在陕西礼泉县昭陵出土。据记载李承乾陪葬昭陵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6](P219-220

根据墓志记载李适之出刺地方的经历,两《唐书》本传记载李适之刺通州、秦州、陕州、洛州(河南府)、幽州,而其刺朗州、唐州和梓州失载。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九一“唐州”据宋人王得臣《麈史》收录李适之任唐州刺史。[7]P2620)墓志则印证宋人记载准确。而李适之在朗州和梓州担任刺史的经历可补《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七三“朗州”、二二九“梓州”之缺。

此后,李适之又任幽州节度使。因守边有功,归朝加刑部尚书兼亚相,亚相即御史大夫的别称。天宝初年,李适之擢升左相兼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光禄大夫、上柱国、渭源县开国公。关于李适之的封爵,墓志记载是渭源县开国公,而《旧唐书・李适之传》载“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累封清和县公。”或许之后又有改封,不过李适之最终封爵当以墓志为准。

二、卒年葬所

而此时担任右相的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据史书记载,李林甫多次在玄宗面前诋毁李适之,最为著名的如华山金矿之事。之后,李林甫又兴起了几次意在打击太子李亨集团的案狱。志云:“不利青宫,天下震,”青宫是太子所居之所,代指李亨。“公意深社稷,彼难措心,转公为太子少保。”李适之素与李林甫不和,但又无力与之抗衡,又与太子妃兄韦坚关系甚密,为求自保,于天宝五年四月自请罢知政事,转太子少保,但最后还是未能幸免。“又谋陷妃族,构以飞语,出为宜春太守。”这是天宝五载十一月(746),柳为飞语,上告杜有邻“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此案牵扯到太子,李林甫遂大做文章。李适之因受韦坚案牵连,被李林甫诬陷,贬为宜春郡太守。“至郡三日,寝疾薨于官舍,春秋五十四。”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记载:“(天宝)六载春正月辛巳,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贬所,赐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死。罗希自青州如岭南,所过杀迁谪者,郡县惶骇,排马谍至宜春,李适之忧惧,仰药自杀。”[8]p6875)志云“至郡三日”与《旧唐书・玄宗纪下》“到任,饮药死”的记载吻合。墓志“寝疾薨于官舍”乃是房为故交讳之。李适之卒年五十四,古人卒年用虚岁,可知其生于武周长寿三年(694)。

志云:“一子,朝议大夫、太常丞,终巴陵郡别驾。子鼎,未立。”《明皇杂录》卷上云:“适之男为卫尉少卿,亦贬巴陵郡别驾。”李适之死后,“乃迎丧至都,李林甫怒犹未已,令人诬告于河南府,杖杀之。”[9]p16)《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也记有适之一子名,然失记子鼎,可补入。从墓志看,李适之仅有一子。《旧唐书・李适之传》附有子季卿传,并记有其孙融。《旧唐书》所记有误,《新唐书・文艺传中》即载李季卿为李适子,非李适之子。

而李适之最终是被诸侄安葬的。墓志记载:“侄男汲郡长史粹、大理评事黯、蜀郡功曹参军震、永嘉郡太守江、司议郎冰、少府监丞泳、文部员外郎,实犹子之名,深如父之痛,卜宅云吉,哀以送之。”《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仅记李适之兄名,子二即粹、。2](P2082墓志所记其余诸侄可补《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之阙。李当年被李林甫杖死于东都洛阳,李适之应是被匆匆安葬。其诸侄在李林甫死后,才敢于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十三日将李适之迁窆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温泉里。

三、撰文者房

墓志次行题:“扶风郡太守房撰”。房(696763)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人,两《唐书》有传。其父房融武周时期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房年少好学,以门荫补弘文馆学生。开元中以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官至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仕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是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

志云:“早蒙提引,次青之列。遭彼匪人,继宜春之轨。”说明房早年曾得到了李适之的推荐和提拔。正因为如此,房也受韦坚一案牵连,“坐善李适之、韦坚,斥为宜春太守”,[2]p4625)因而墓志中称“遭彼匪人,继宜春之轨”。 李适之诸侄男迁窆适之在天宝十三年(754),是时房移扶风太守。故延请房为其撰写墓志铭,房文章《全唐文》仅收录《上张燕公书》与《龙兴寺碑序》,则是篇乃房之佚文。房与李适之相善,故其所撰李适之墓志铭能较为全面如实地记载李适之的仕途变迁,对其婚姻、生平事迹及家世等方面的记载也可证史、补史。

参考文献:

[1] 赵君平、赵文成.河洛墓刻拾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2]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张沛.昭陵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7]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9] 郑处晦.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94.

论文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