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洛阳出土唐代裴向、卢氏墓志研究

洛阳出土唐代裴向、卢氏墓志研究

 

赵振华

 

(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2)

――――――――――――――――――――――――――――――――――――――――――

  要:洛阳新出裴向墓志记载裴向以家族势力为背景,以父亲裴遵庆的宰相地位为靠山,门荫入仕,仕宦长达62年,其中五任刺史,两历大理卿,颇著政绩。而其妻卢氏出身世族,礼教备身。归于裴府50年,奉上抚下。两方墓志记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门第观念。两《唐书》中裴向传记十分简略,新出裴向墓志凸显了证史、补史的功用。

关键词:洛阳;裴向;墓志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901-0000-00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洛阳新出土唐代墓志整理与研究(2000-2006)》(批准号:2007BKG002)的前期成果。

作者简介:赵振华(1949-),男,上海人,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

近年洛阳市伊川县万安山南麓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对青石质地的夫妻墓志。夫裴向系宰相裴遵庆之子,《旧唐书》、[1](卷113《裴遵庆传附子向传》P33553356《新唐书》[2](卷140《裴遵庆传、裴向传》P46464647分别有其父子之传记,但对裴向的记载较为简略。妻卢氏亦显宦家女。而墓志中裴向经历的记载对于当时朝廷力图清明的政治状况,而卢氏墓志中对其家庭生活的记载也对唐后期的世家大族状况有所反映。此照录志文,并就相关问题略作考释。

 

  墓志原文

 

(一)裴向墓志

 

盖文“唐故河东裴府君墓志”,篆书3行,行6字。志66厘米见方,楷书39行,行42字。照录如下: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致仕万泉县开国子食邑伍伯户赠太子少傅河东裴公墓志铭

故吏守谏议大夫充翰林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路群撰

子婿凤翔节度推官试弘文馆校书崔黯书

大和四年九月十五日,吏部尚书致仕裴公,薨于西京新昌里第,享年八十。天子念其才,悼其殁,辍视朝一日,赠太子少傅,举裒典而旌善人也。公讳向,字仁,河东闻喜人也。汉魏已降,轩冕荣于时,人物著其族。晔以大将军显才用之迹,楷以中书令擅清通之名,代生哲人,门表积善。曾祖玄武丞、赠中书舍人义弘。生给事中、赠司空生丞相遵庆。丞相志业深厚,机鉴敏达,以大理丞致绩,以吏部员外得名。上元中,拜黄门侍郎平章事,终右仆射,赠太子太傅。事业茂著,宜生贤人。公即丞相第二子,神闲骨清,体正气秀。行己以一,待人以诚;当官以公,奉法以谨。少以学行精敏闻于代,壮以才业优裕振其名,长以仁风利泽称于时,终以据经行古彰其道。为善囗伐,出言有常。春阳之和,冬日之爱,莫不囗仪形而得矣。早以地荫累授太子司议,未显其周,难窥其能。暨同州刺史李公行默识其才,奏授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充长春宫判官。时李怀光归守蒲关,反状已露,使将将兵完葺同垒。纾则避其锋,而公承其务,挺身喻理,智力毕胜,止将斩之尉,驻方会之人。而将悟其迷,即归于顺。一言出口,七县有依。则谈笑却军,彼何多也。既而授西府户曹,乃展剖析之才。转栎阳令,致殊尤之课。自京师收复,里闾称功臣者,比屋而居,逃缓赋,邑长无以施其术。公喻以致理根本,导以从善利害,感以诚信,威以累绁,故不旬朔而弊革,不周月而政成,邑无事焉,人用劝焉。及宰渭南,如栎阳教,游刃理道,洋溢朝听。风积方起,皋鸣必闻。迁户部员外郎,而邦畿之间,翕然有思齐之志,及人之泽,因广千里。德宗方兵革,务安藩垣,或缺帅臣,多拔用上介,故副贰之选,当时尤难。况与王故都,控扼雄镇,严北门之,靖南牧之烟尘。则以尹正事殷,辍外郎而亚理;旋以留都寄重,仍少尹而副守。荣兼石囗,囗以金章。竟以节制全师,谋猷是赖。辅授行军司马,历居右职,累沐殊泽。上意有属,中权有归。会囗囗御宇,慎择牧守,乃拜汾州刺史。元和初,陟明劳效,迁守郑州。时议公久居贰职,士心戴悦,复授太原少尹兼御史中丞,充河东节度副使。奉职未几,值李守平阳岁久,弊政达听,诏公代理,承命人安。又迁虢州刺史,克己立绩,风声洽闻。入拜京兆少尹,才实显扬,问望益茂。故兴元节度李公绛方居相位,即渭南,邑僚以尝奉政术,深心器仰。时左辅择守,上前举公能事,且以得人为贺。遂拜同州史,充防御长春宫使。郡有濒河二邑,以水患地狭,以赋重人逃,积年弊加,吏不能察,公即日条奏,请权蠲贷,然后稽一州税额,均七县户征,上奉旨条,阖境用泰。今相国牛公时以御史按属邑事,复奏之日,上迎问裴某之政何如。牛公奏曰,一历其境,莫辨其绩。据勘裴某守郡五年,出入钱谷之簿,唯差数石菽粟之数,以此即为清廉之政。上大悦,他日言于相臣曰:“廷尉之职,人命是系,非公清廉平之才不可以付。”乃命为大理卿,一其忠正之心,无愧高门之旨。又以廉门近俗,委寄难能,遂除陕虢观察使。受任愈重,理化愈广。时事东讨,骑鲜济,及之境,则有乘肥之叹。上告宰臣曰,“通王命者,唯裴某也。”观风察俗,事布人谣,任旧选能,复司廷尉。异时,召爱婿中书舍人李肇曰:“年制已侵,今将请老,敢借健笔,写予深衷。”竟上表坚辞以疾。宰臣知不可夺,且激贪旨遂,崇宠清,以许致政。既三年,因微恙未间,告子弟曰:“吾领二邑,典五郡,陪省闼,列宾筵,守卿曹,奉廉问,历官廿五,结课六十二。阶列银青,门施戟,幸获致政,名崇冢卿。门内九十余人,子孙曾玄之属,男荣班序,女配贤才,衣冠之族,少吾比也。数及大病,吾何恨焉。各勉守素风。”遂瞑目。长往行道之士,莫不望门而雪涕。

夫人范阳卢彻女,贤明辅佐,中外表则。有子七人:曰寰、曰宁、曰骞、曰寅、曰、曰邃、曰,克类荀陈之家,咸多诗礼之训。寰以能官致位,任太府少卿。寅以进士出身,试校书郎。余皆有官,宜清德。女四人,并承内子之教,以归良士之室。兄会弟,皆有时名,先公以没。青乌叶吉,丹言归,以十一月廿日葬于东都河南县万安山从先茔,礼也。嗟乎!生必有终,人之常也。如公在公之美,在家之业,几何人哉。群筮仕之初,列公宾席,恸归全之盛德,感置醴之深恩。令嗣衔哀,托志贞石。铭曰:

唐裴尚书,帝许悬车;冠八座,迹侔二。郡邑政教,藩垣谋度;输写明诚,涤除人瘼。刊详刑典,流布利泽;作士观风,各繇邵伯。年制是守,古道斯盛;左右之观,绳绳之咏。青门里第,素郊居;好曰遨游,往来车舆。和容如春,盛德谁邻;令则已矣,哭行道人。从先府君,葬伊水侧;太傅少傅,垂千万亿。

 

(二)裴向妻卢氏墓志

 

盖文“大唐故卢氏夫人墓志”,篆书3行,行6字。46厘米见方楷书24行,行24字。照录如下:

唐故吏部尚书赠少保裴府君夫人范阳郡夫人卢氏墓志铭并序

子乡贡进士弘业撰

夫人姓卢氏,范阳人也。巴州刺史讳子思之曾孙,毫州城父县丞讳序之孙,吉州刺史讳彻之女。夫人年十二来嫔少保,庙见而明神享德,佐而舅姑交贺。夫氏之门,虽媪御媵侍,莫不坐起,祗敬其  长上,则可知矣。少保公三刺剧郡,廉问陕郊,禄俸皆给与羁孤,不积余财。夫人母其家殆四十年,嫠属累,同居者不啻五六十人,食粝衣,未曾有歉色,视育之心均也。启手足日,缣箱无全帛。闻之者,莫不服其清,钦其德。为妇为母之道,虽他人楷模,终日尽其心,不能法则。所谓学而知,果不若生而知也,明矣。大和四年,少保薨后二年八月八日,夫人遘疾捐馆,享年六十有二。六年十月乙酉廿六日于少保之封。族属姻戚,皆为行哭失声。弘业,犹子也,追感恩慈,痛深肝肺。夫人有六男三女,长曰寰,太府少卿。次曰谦,金乡县丞。次曰寅,河东节度巡官、试弘文馆校书郎。次曰,举进士。次曰迎,四门助校。次曰,京兆府昭应县尉。一女适中书舍人李华,一女适京兆府美原县尉杨,一女适青州节度推官、试协制郎崔黯。少卿等恨风树不停,追昊天难报,哭动泉壤,幽阴莫达。以弘业夙饱令德,俾识其文,握管含酸,谨铭懿范。铭曰:

贤哉夫人,母妇法式;为下以谦,为上以德。敬养维何,承顺颜色;敬飨维何,洁齐酒食。满目嫠,视我如节;味绝柔脆,服无兼衣。子子孙孙,其乐愉怡;和以寒,以饱饥室。虽属罄家,人莫知。龙门之前,丹;我姑驾,于少保坟。玉贞兰兰,掩人;州有时勤,德终古存。

 

二、裴向生平

 

裴氏是闻喜著族,代袭冠冕。墓志提到的两位远祖:“晔以大将军显才用之迹,楷以中书令擅清通之名”。裴氏自东汉(顺帝时)裴晔时开始复兴,为并州刺史,度辽将军。[2](卷71上《宰相世系表一上》P2180)裴楷事晋文帝、武帝,位至中书令加侍中,参与执政。[3](卷35《裴楷传》P1047墓志接着略叙裴向先人义弘、、遵庆概况,可以证实补充并纠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的记载。如墓志云:“曾祖玄武丞、赠中书舍人义弘。”而《新表》曰:“义弘,中书舍人、玄武公。”则中书舍人乃赠官而非实授。《裴向墓志》还记载:“兄会弟,皆有时名,先公以没。”对照《新表》所载裴遵庆三子:“会,都官郎中。向字仁,吏部尚书。咸,太子谕德”。[2](卷71上《宰相世系表一上》P2216、2217裴失载,可以补正。

墓志记载,裴向由于其父裴遵庆的原因以门荫入仕,这是当时世家大族子弟仕宦的重要方式。建中初年,由于同州刺史李纾的赏识,“奏授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充长春宫判官。”而此时适逢唐王朝处于多事之秋,因而其才能很快得以展现。中唐皇权渐次衰减,藩镇将领势力日趋壮大,兵乱时起。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兵变,德宗由西京逃往奉天,节度使姚令言等拥戴朱于长安称帝建号,兵逼奉天。兴元元年(784)五月,朝廷军队攻破长安,朱外逃,为部下所杀。六月,德宗车驾还京。“时李怀光归守蒲关,反状已露,使将将兵完葺同垒。纾则避其锋,而公承其务,挺身喻理,智力毕胜,止将斩之尉,驻方会之人。而将悟其迷,即归于顺。一言出口,七县有依。则谈笑却军,彼何多也。”墓志的叙事较为隐晦,而《旧唐书・裴向传》所记较为清楚:“朱反,李怀光又叛河中,使其将赵贵先筑垒于同州,纾来奔奉天,向领州务。贵先因胁县尉林宝役徒板筑,不及期,将斩之,吏人百姓奔窜。向即诣贵先军垒,以逆顺之理责之,贵先感悟,遂来降,故同州不陷。向由是知名。李纾将同州政务交给裴向后随即逃离险乱之地,追随避难于梁州的德宗。[1](卷137《李纾传》P3764)裴向虽临时理事而绝不推诿,暂行守土之责而力担道义。据《旧唐书・李怀光传》记载,朱兵乱长安,朝廷调附近诸道兵马出兵勤王。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五万自魏县进驻蒲城;兴元元年二月,怀光有解救奉天之功却不得面见皇帝,以为受到排挤,极为不满,于是与朱通谋,迫使德宗逃奔梁州。[1](卷121《李怀光传》P3494《资治通鉴》卷二三○将裴向摄州事的经历排在兴元元年三月,依其卒年逆推,是年裴向35岁。

此后裴向累为京兆府户曹,转栎阳、渭南县令等地方小官,却擅治理之术,考课皆第一。朝廷为此擢为户部员外郎。裴向一生历官不少,节制地方多任副职。时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德宗削藩之举收效不大。于是朝廷选派可靠得力官员为方镇副职,以防父子相承。一旦帅臣有缺,就地擢拔授之节制。“故副贰之选,当时尤难”,所以择裴向为国之北都太原少尹,改授行军司马。

墓志记载“会囗囗御宇,慎择牧守,乃拜汾州刺史”。而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八四《汾州》将裴向刺汾州的时间定为“贞元末”,据墓志记载则在永贞元年(805),可以补正。宪宗元和初(806),迁为郑州刺史。两任正职之后,复授太原少尹兼御史中丞,充河东节度副使。墓志云:“奉职未几,值李守平阳岁久,弊政达听,诏公代理,承命人安。”而对此事文献也有截然相反的记载:“李,元和中为坊、晋二州刺史,以治行理特异,诏加金紫。”[4](卷673《牧守部•褒宠第二》P8044李在晋州(平阳郡)的治绩究竟如何,及裴向刺晋年月须待旁证。后又迁虢州刺史,入拜京兆少尹。墓志还说裴向又得宰相李绛举荐,“遂拜同州史,充防御长春宫使”。长春宫在朝邑县,其使由同州刺史兼任。《旧唐书・宪宗纪》亦云,朝廷于元和七年十二月“戊戌,以京兆尹裴向为同州防御使”。[1](卷15下《宪宗下》P444)制书系白居易撰作。[5](卷55《除裴向同州刺史制》P1158)裴向于元和初刺郑至元和七年防御同州,期间还履职于太原、晋州、虢州、京兆。不计元和七年年末所任,前后7年,历官有5,调动频繁

墓志又叙牛僧孺向朝廷汇报州郡吏治考核情况,皇帝特别垂询裴向政绩。牛公奏曰:“据勘裴某守郡五年,出入钱谷之簿,唯差数石菽粟之数,以此即为清廉之政。”可见其治理得法驭民有术,宪宗听说后相当高兴,命为大理卿。据研究,元和九年十月宰相李吉甫死后,牛僧孺于元和九年冬或十年春拜监察御史。[6]P80这次实施“掌分察百寮,巡按州县”的职责在元和十年。裴向任同州刺史与大理卿的时间约5年。接着出任陕虢观察使,朝廷“时事东讨,骑鲜济,及陕之境,则有乘肥之叹”。宪宗对宰臣们说,只有裴向治理的地方驿路顺畅,通达王命。于是复司大理。先后任职皆与《旧唐书》本传相合。墓志所记朝廷东讨的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宪宗命宰相裴度率军于元和十二年九月平定了淮西叛乱,吴元济败死,与之勾结的李师道举兵叛唐。十三年七月,宪宗调诸镇兵马前往讨藩,大兵压境。十四年二月其部将刘悟杀李师道,辖地复归唐有。[1](卷15下《宪宗下》P463-466是时裴向正在使任上,驿骑亦调养肥壮。据郁贤皓考证:裴向使陕虢的时间为元和十三年至元和十五年。[7]P645如今有墓志的记载就十分肯定了。旧书本传云:裴向由大理寺卿出迁陕虢都防御、观察使。三岁,拜左散骑常侍,自常侍复为大理。”那么,裴向防御陕虢之初在元和十二年。另外,左散骑常侍是墓志唯一没有记录的裴向历官。

《唐会要》卷?记载:“宝历二年(826)十月,大理卿裴向,进前本寺丞卢纾所撰《刑法要录》十卷。”[8]P706进书在复司廷尉之时。

裴向76岁时,自觉迫近暮年,让女婿李打报告,以疾病为由,奏请致仕。《旧唐书》本传云:“以年过致政,朝廷优异,乃以吏部尚书致仕于新昌里第。”观察夫妇墓志的首题亦可见,裴向接受了朝廷给与吏部尚书的荣誉官衔便退休了。三年以后,大和四年(830)九月十五日裴向在长安新昌里第去世,享年八十。《旧唐书》本传则记载,大和四年“九月壬申朔。……戊子,吏部尚书致仕裴向卒”,[1](卷17下《文宗下》P538推算在九月十七日。而墓志明言九月十五日薨于西京新昌里第,是二日后噩耗传于朝廷的缘故。之后遗骸东迁,于十一月廿日葬于东都河南县万安山祖茔。大和六年八月八日卢氏捐馆,享年62。十月廿六日于其夫之封域。裴向夫妇所居新昌里即新昌坊,文献记载,唐京城朱雀街东第五街,街东从北向南第八坊即新昌坊。[12](卷3P88)

《裴向墓志》屡说其卒后赠太子少傅。而卢氏墓志说赠太子少保,两唐书本传亦如之。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并正二品,掌教谕太子。皆东宫大臣,名称有异而实职相同,且傅保音同,造成的异写无伤大体。

 

三、裴向妻卢氏及其子女

 

裴向妻卢氏出身世家,属范阳卢氏(卢氏属范阳何支,请搜检),可见二人的联姻也是高门之间的通婚。卢氏曾祖巴州刺史子思,祖毫州城父县丞序,父吉州刺史彻。卢氏曾祖卢子思曾任巴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失载,可补入。卢氏还有一姊,韩愈撰《扶风郡夫人墓志铭》叙志主马畅妻云:“夫人姓卢氏,范阳人,亳州城父丞序之孙,吉州刺史彻之女。”[9](卷564P2530)马畅妻卢氏卒于元和七年,年46,生于大历二年(767),年长。裴向妻卢氏卒于大和六年,年62,生于大历六年,年幼4岁。向妻卢氏年12归于裴府,“庙见而明神享德,佐而舅姑交贺”,是语亦源于上引韩愈撰志:“入门而媪御皆喜,既馈而公姑交贺”,这句赞祝女子出适的誉词。犹子卢弘业作文时参考了一代文雄的宏辞。

唐代社会的一个常见现象是生活无着的亲族戚属投奔食国俸禄的官员以释衣食之虞。而许多世家大族也周济、支援亲族宗党,以期达到维持门户,敦睦门风的目的。如唐初名臣王,奉寡嫂,家事咨而后行。教抚孤侄,虽其子不过也。宗族匮乏,周恤之,薄于自奉。”《新唐书》卷九八《王传》)玄宗时大臣崔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卢氏墓志》记载裴向“禄俸皆给与羁孤,不积余财。”而卢氏“母其家殆四十年,嫠属累,同居者不啻五六十人。食粝衣,未曾有歉色,视育之心均也。阖府仰仗裴向禄俸生活,家无余财。卢氏贤明辅佐,去世之日,衣箱里找不出整匹布帛。对此,《旧唐书・裴向传》也有反映:“内外支属百余人,向所得俸禄,必同其费,及领外任,亦挈而随之。有孤茕疾苦不能自恤,向尤周给,至今称其孝睦焉。”尽管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给裴向夫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但裴氏夫妇的这些行为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这些都反映出当时世家大族的门风和社会价值评判的取向。

《裴向墓志》记其“有子七人:曰寰、曰宁、曰骞、曰寅、曰、曰邃、曰。……寰以能官致位,任太府少卿。寅以进士出身,试校书郎。余皆有官,宜继清德”。而《新表》仅记其第四子寅,其余失载,可以补正。有女四人。而卢氏墓志云:“夫人有六男三女,长曰寰,太府少卿。次曰谦,金乡县丞。次曰寅,河东节度巡官、试弘文馆校书郎。次曰,举进士。次曰迎,四门助校。次曰,京兆府昭应县尉。”所述颇不一致。近年洛阳出土《扬州大都督府右司马裴寰墓志》(开成五年)云:“曾祖,给事中、杭邓二郡守,赠司空。大父遵庆,尚书右仆射,赠司徒。考向,吏部尚书致仕,赠太傅。妣博陵崔氏,妣范阳卢氏、范阳郡君。”[10]P230)于是疑问开释。就墓志所记卒年逆推,裴向比卢氏大20岁,是二人结缡之前,裴向有妾崔氏。即一子宁与一女是崔氏所生。骞谦音同。

卢氏之三女,分别适中书舍人李肇,京兆府美原县尉杨,青州节度推官、试协制郎崔黯。李肇见于两《唐书》等文献记载,穆宗时任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澧州刺史[1](卷16《穆宗》P475、493等职。《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肇著作3种:《国史补》、《翰林志》、《经史释题》,亦当时俊彦。杨曾任泾原判官。[5](卷51P1074)崔黯即二年前为《裴向墓志》书丹者,时任“凤翔节度推官试弘文馆校书”。其人两《唐书》有传,[1](卷117《崔黯传》P3404);[2](卷144《崔黯传》P4708字直卿,大和二年进士擢第,此志是其初步仕途的书法作品。《全唐文》卷七五七收遗文2篇。近年洛阳出土的《陈君赏墓志》由“朝议郎行起居舍人史馆修撰上柱国崔黯撰”[11](P199此文作于会昌二年(842),为其传世甚少的作品中增添一篇散文。

 

四、余论

 

 

裴向墓志由“故吏守谏议大夫充翰林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路群撰”,是大和四年受子嗣托请而作。此公两《唐书》有传,[1](卷177《路群传》P4603);[2](卷184《路群传》P5396进士出身,撰志之年“罢侍讲为翰林学士”,见旧书本传。经查,《裴向墓志》1900余字,《旧唐书》本传470字,《新唐书》本传210余字。比照三文,所述履官历事几乎完全相同,给人以新出墓志是传世史籍的母本,传世史籍是新出墓志的简本之印象。即裴向物故后行状交由史馆存档,史官择要缩写为以历官为主的传记载入国史。路氏初仕就是裴向的下属,即所谓门吏,比较了解长官。他以裴家提供的行状为据加以个人观点作文,比较详尽地描述裴向的生平行事也展示了个人的文学风采。

裴向以世家大族的势力为背景,以父亲在朝廷的显赫地位为靠山,利用封荫取得官职,擢迁为高品秩官员。勇于担责,清正廉明,吏治有能声,活跃于政治舞台达62年之久。裴向病亡之年,牛僧孺时任宰相,故路群回忆往事以“今相国牛公时以御史按属邑事”云云来追述当年考核诸路刺史治绩,向皇帝汇报裴向清白廉明之政而获任大理卿(从三品)之告身。由裴牛结下的官场忘年交与撰述者的口吻推测,在牛李党争的倾轧中,裴向的派系归属是清楚的。

 

参考文献

[1]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唐)白居易.《白居易集》[Z].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李润强.旧唐书标点商榷一则[J].中国史研究,20012.

[7]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8](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9](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续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2](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伍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