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总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总论

专家谈河洛文化

专家谈河洛文化

许顺湛(河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对河洛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什么是河洛文化?我认为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没有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就没有了内容。我省对河洛文化研究比较多,已经出了不少成果。省政协对河洛文化研究如此重视,对推动研究很有好处,搞好了对世界华人圈会影响很大。世界华人姓氏寻根,都寻到河南来了。近几年来,省博物院与台湾博物馆合作出书,介绍河南的玉器、青铜器。河南有许多精品玉器、青铜器在台湾。我们出书,如果少了那些就不完全。前年秋天,由国务院台办和我省几个部门联合举办的“河洛文化在台湾”研讨会,我写了文章,听说出书了,但我没见到。我们开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要邀请台湾人参加,全世界华人都可以来,尤其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就是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怎么界定?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河图洛书”说,一是地域说。我觉得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洛水汇入黄河,形成了一个夹角,内夹角小些,外夹角大些。以洛为圆心,半径大一些把郑州也划进去了。因此,河洛文化,洛阳、郑州都是重点,从而形成了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这是空间界定。就时间界定而言,上限在哪里?下限在哪里?看法不一。有人说北宋以后就没有了。总之,时空概念都很重要。

把全省的学者结合起来,要有一个研究会。省政协牵头很好。既是政治组织,又是学会,号召力就会比较大。河南有能力把河洛文化研究搞好。现在正在搞着的《中原文化大典》,也属于这个范畴,是省出版局的重点图书,朱绍侯先生是主编之一,李民先生是东方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都是这方面有影响的专家。

 

朱绍侯(河南大学教授):

河洛文化和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一样,是属于区域文化。所谓河洛文化区域,即以洛阳、巩义为中心,西至潼关,东至开封,南至汝颍,北越过黄河至太行山,这是河洛的核心区,在这个核心区产生的文化就叫河洛文化。实际上河洛文化不仅限于河洛核心区范围内,在这个核心区域之外,受河洛文化直接影响的河南南部、北部、东部、西部,还有一个河洛文化圈,它东与齐鲁相接,西与秦晋相临,南接荆楚,北临燕赵,它既向四周传播河洛文化,又从四方吸收齐鲁、秦晋、荆楚、燕赵文化的精华。这就是河洛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共性多于个性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此。

河洛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诸如源于河南渑池以精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流传于河南各地。以薄壳黑陶为特征的河南龙山文化,神秘莫测的河图洛书,三代的史官文化,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文化,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最早产生于洛阳的道学、佛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汉字的鼻祖甲骨文,根于河洛的姓氏文化,以及最早发明于河洛地区的科学技术、音乐、美术等等,都属于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祖型文化。它不仅影响于中国境内,也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所以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要寻文化的根、姓氏的根,都必须到河南来,因为他们的根在河洛。

广义的河洛文化,基本上与狭义的中原文化相复合,如果把河洛文化从中原文化中抽出来,那么,中原文化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现在河南人对河洛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三地,都成立有河洛文化、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其中,以洛阳开展得最早,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历史学会主办的《河洛春秋》是研究河洛文化的重要基地。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对河洛文化研究情有独钟,他们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开始了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并在《文史知识》上出了“河洛文化研究专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还编辑出版了《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一书,确立了自东汉开始丝绸之路起点由西安移至洛阳的学说,提高了洛阳的知名度,扩大了河洛文化的影响。

洛阳史志办编写18本一套的《洛阳市志》,实际上也是宣传河洛文化的著作,除开封、郑州、洛阳外,有些市县对河洛文化,特别是姓氏文化研究也很有成绩,如荥阳对荥阳郑氏研究,林州市对林氏的研究,商丘对商、商氏、商人的研究,濮阳市对张氏祖根研究、帝舜故里研究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最近在濮阳市举办的一次帝舜故里揭碑仪式,世界帝舜后裔联谊会陈守仁主席率领联谊会常务理事参加了揭碑仪式,说明帝舜故里在濮阳已被世界帝舜后裔联谊会所认可,并决定2006年在濮阳市召开第二届世界帝舜后裔联谊会。濮阳市还对张氏祖根在濮阳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也被世界张氏宗亲联谊会所承认,并决定2005年在濮阳召开世界张氏宗亲联谊会。据研究,帝舜后裔有100多个姓,仅陈、袁、王大姓在世界有两亿人口。而张氏一姓就有近一亿人口。这么多的人承认祖根在濮阳,对濮阳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前年10月在郑州召开了“河洛文化与台湾”的学术研讨会,海外华人有几十人参加,从多方位、多角度论证了台湾人根在河洛的命题,有几位台湾学者在会上发言批判“台独”,那种血浓于水的同胞感情,令人感动。总之,对河洛文化研究,对姓氏文化研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对河洛文化研究,或举办姓氏寻根、文化寻根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强拉名人,提出错误的口号。如荥阳对郑氏文化研究是很有成绩的,但他们提出一个“天下郑氏出荥阳”的口号,就遭到郑姓族人的反对,其实,荥阳郑氏虽然是郑姓中最大的一支郡望,但荥阳不是郑氏祖根。郑氏本来是以国为姓,郑国原在新郑(据说都城所在地已划归新密市),郑姓源于郑国,怎么能说“天下郑氏出荥阳”呢?又,荥阳郑氏,其县籍在开封,这有史传、碑铭可证。但荥阳有关方面,在引用历史郑氏名人传记、碑铭墓志材料时,一律把开封二字抹掉,这就不实事求是。还有在各地举办的某些文化会议上,较普遍的一个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见中央有此说法),就明明告诉到会的人,我们用文化的名义把你请来,是让你们来唱经济戏,即捐献、投资。我认为这个提法很不好,甚至有反作用。海外华人、华裔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投资、捐献,建设一些福利事业,都出自内心,你不提经济唱戏,说不定会唱得更好。我认为,我们什么时候能提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就好了。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那文化的戏就会唱得更好。我们不要急功近利,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举办文化寻根、姓氏寻根活动,而收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的效果,比在经济上获得某些效益会更好一些。

 

李民(郑州大学教授、博导):
研究河洛文化,对于河洛文化之根的几个问题,要引起重视。
     1、河图洛书不是虚无飘渺的。《汉书・五行志》都说到此。《尚书・洪范》也说到此。郦道元《水经注》注得也很具体。这是根据文献可以追溯最早的、确有实据的记载。
     2、中国古代文化探源,比夏商周更古老,可以说是传说时期的“探源工程”。豫西和晋西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这样说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实事求是。这里说的“文明”,是与“野蛮”对称的,是恩格斯所说的概念。《尚书・禹贡》讲到豫州时说到了“伊、洛、、涧”,为什么?说明当时很重要!

3、“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河尊铭文中。是为了说明为什么要营造洛邑,因为这里是“中国”。
     4、从思想内涵上说,我国许多东西可以从“河洛”中找到依据,找到“根”。如“天人合一”思想、“中庸”、“公正”等,都是出自河洛。台湾的许多民俗,来自河洛,如亲孝长辈。
     5、我国许多姓氏的根也在河洛。
     河洛文化很值得深入地研究,尤其是传统思想,哪些优秀的东西来自河洛,需要加以研究。有两点建议:一是出一本河洛文化史。通过几年研究,如能出这样一本书,影响会是很大的。二是在洛阳等地方作一些标识性的图示。我去过罗马,虽然许多古罗马的东西早已不存在了,但不少地方都有标识,使人能加以联想,感到“这”就是罗马帝国。这种作法可以借鉴,我们可以在洛、洛阳的一些地方作一些醒目的标识,说这里就是洛等,对今人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杨作龙(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教授):
     我院对河洛文化研究很重视,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并在网上注过册。下设三个分中心,即“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资料中心”和“河洛文化教育中心”。目前,在抓紧进行着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工作,并且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准备用以书代刊的办法,每年出版《河洛文化研究》。研究工作中深感最缺乏的还是专家。我们的教师队伍从事河洛文化研究这个大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教学任务重。又要适应研究,又要适应教学,虽有难度,但积极性很高。我们的学报开辟有专栏,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明年还要出版两本专著。我们还聘了一些兼职的教授,目的是培养项目研究人才。其次,研究经费也很紧张。前些年,有人建议出一本图文并茂的《唐三彩》,大约需要60来万元,但拿不出来。

很同意把河洛文化的研究做大,建议作专门的立项,各地可以根据所在地域的特点进行研究,省里要给予一定的资助。洛阳有一些退下来的专家,可以在河洛文化研究上发挥他们的长处,但要资助他们才行。我们院在研究河洛文化上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倾斜,申报硕士点等等。也希望今年十月份的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和第二阶段能到我们学院来开,洛阳有一批研究河洛文化的专家,我们院有新落成的宾馆。(有同志问:研究所目前有多少人员。答:十几人。陈义初同志说,我对河洛文化研究有一个问号,就是与徽文化研究、湖湘文化研究相比较,资料的占有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他们多?许顺湛说,有些方面多些,主要是古代典籍。

 

吴少珉(洛阳大学副校长、教授):
     我们学校在河洛文化研究方面重点是突出易学考古研究。我们与洛阳文物局合作,准备编撰出版《易学考古丛书》。今年410日至13日,我们举行了《易学考古丛书》编委会暨洛阳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成立大会。著名考古学家、洛阳市文物局研究员蔡运章先生任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会上讨论和确定了“易学考古研究”科研项目及编撰《易学考古丛书》方案。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北大的李零教授,北师大的王子今教授、郭齐家教授,人民大学的刘正教授,北京教育学院的连劭名教授,以及安徽等地的易学、考古学专家20多人。

对易学考古研究,我们设想,充分利用和发挥古都洛阳文物考古资源的优势,从对易学相关的传世和出土文物的搜集整理入手,采用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和古文字资料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易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3――5年内出版《易学考古丛书》10册(约400万字)。该套丛书的编撰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先生担任顾问。

通过易学考古研究,我们争取使《易学考古丛书》成为我国易学考古的集成之作,并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洛阳建设成为全国易学考古的教学、研究基地,为弘扬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张涛(洛阳市社科联副主席):
     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洛阳感到很高兴,不论河洛文化研究什么内容,以洛阳为中心的概念是不变的。研究河洛文化,既是宣传河南,也是宣传洛阳,因而对洛阳是有好处的。洛阳对河洛的研究,是以政治为切入点的,1989年,为了打破海外的“制裁”和封锁,由洛阳海外联谊会发起,在中秋节召开了“‘根在河洛’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此在社会上兴起了对河洛文化研究的热潮。之后,又连续召开了三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河洛文化研究论丛》、《丝绸之路论文集》、《文史知识・河洛文化研究》专号等文史专集。为了加强对河洛文化的研究,洛阳有好几家单位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科技大学有河洛文化研究所,海外联谊会有河洛文化研究院,师院有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洛阳大学有东方研究院。

关于如何开好研讨会,这里也谈两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会议要突出“根”这个中心。河洛文化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根文化的特色。河洛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源,所以,“根在河洛”一经提出,便在学界和海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共鸣。对首届河洛文化研究活动,人民日报海外版,港、台及东南亚的华文报纸等媒体,纷纷以海外华人“根在河洛”、炎黄子孙血脉相连为内容进行了报道。受此影响,海外华人到中原、到洛阳寻根问祖的事络绎不绝。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语音学、姓氏学、民俗学,还有地名、谱谍等方面,研究客家人、“河洛郎”与中原、河洛的渊源联系。二是能否配合会议组织一些寻根祭祖活动,使理论研究与实地寻根相结合。既可以丰富会议的内容,又可以加深与会者对河洛文化的感性认识。搞祭祖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其他地方都有在搞,如陕西的黄帝陵和一些姓氏寻根。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寻根祭祖的形式,增强海外华人与中原的感情联系,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这也符合我们组织这次研讨会的初衷。

 

郭培贵(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我本人对河洛文化没有专门的研究。听了诸位先生的发言,很受启发,结合学术界以往对其他地方文化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我感到在研究河洛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河洛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内涵,否则,就失去了自立于文化之林的资格。那么,河洛文化的内涵、特征是什么?相比于其他文化,它有什么独特性?这些问题都亟待回答。但探讨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发掘不够,也不能有意夸大、拔高。只有始终坚持研究的科学性,结论才能令人信服,也才能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2、应说明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都在河南,其中,中原文化作为河南文化的品牌,已被国内学术界和国外华人所广泛认同。那么人们必然要问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什么关系?是彼此并行而各具特色?还是河洛文化只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是核心部分?是否可以称之为“中原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文化’”?因此,加强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3、对河洛文化进行扎实、深入、系统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与此同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和多种形式的宣传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媒体上宣传就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湖南在光明日报上开辟过“湖湘文化”专栏,定期发表有关湖湘文化研究成果,山西也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系列“晋商文化专辑,就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值得学习。

 

崔大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所长、研究员):
我讲三点意见:
     1
、无论是从地域上或文化内容上说,“中原文化”都大于河洛文化。作为我们河南省的一项省级规模和级别的文化研究,冠以哪个名称更好?似尚需斟酌。我个人觉得“中原文化”似乎更恰当。
     2、河洛文化(或中原文化)的特质或涵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并且表现为是一种经过了不同文化或思想融合而形成的源头。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在这里融合,不只是出现“河图洛书”;魏晋时期儒、道在这里融合;宋代,佛学在这里被消化,形成了理学。这些都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根源。河洛文化的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的研究应有不同的走向,主要在于显现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源的特点。有两件工作可以做,一是姓氏研究,已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能形成归根中原的归属感;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对遍布全省各地四百多处历史遗迹进行研究,写出准确的、较为详尽的介绍,充实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促进旅游经济,而且还是活的历史,有珍贵地教育后代的价值。

3、希望省领导有文化战略眼光,把河洛文化这份遗产看得更重一点,看成是支持中原崛起的一条腿。要善于培养人才、队伍,每项研究都要有人安心坚持去做。

 

李振宏(河南大学教授、《史学月刊》主编、博导):
     关于河洛文化研究,我有两句话,一是件好事,二是难度很大,需要认真对待。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河南大学历史系的黄保信老师曾经主编过一本题为《河南与黄河文化》的书,约我写前边的“导论”部分,当时就写得相当艰难。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黄河文化的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任何地域性的文化都可以讲特色,惟有黄河文化没有特色――没有地域性的特色,因为黄河文化就是华夏文化的内核,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再来寻找黄河文化的特色就十分困难了。现在的河洛文化研究碰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凡是你可以寻找到的河洛文化的特色,几乎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地域性是不明显的,这是由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所决定的。所以,要做好这一文化工程,首先要重视基础性的研究,要从学理上把河洛文化的性质说清楚。另外一个问题是,要把现实性研究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能只停留在现象的层次上,把凡是在河洛文化圈内的一切现象都冠一个河洛文化的名称,贴上一个河洛文化的标签,去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服务。这样的研究是有很强的现实性,但缺乏科学性,不可能行之久远;要重视 基础性的科学院性的研究,把河洛文化研究院奠定 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政府 行为,往往是重视其现实 性,忽视其科学性,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这样的研究是没有前途的,是不可能得到学界的认可的。最后谈谈这项文化研究工程如何 规划的问题。如何整合研究队伍 是个大事,一方面原有的研究力量 需要提升层次,另一方面,要重视 扩大新的研究队伍,像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高校,都有很强的研究力量,但这些力量没有经过广泛 的发动和组织,要研究如何组织力量和整合队伍 的问题。我的建议 是,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在全省高校和科研组织中公开征集选题,再由专家 组对所征集的选题进行论证,制订出选题计划,最后将课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招标,这样,就把全省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了。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出版一批系统的有规模的河洛文化研究成果是没有问题的。

 

王永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我对河洛文化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对河图洛书问题曾写过一篇文章进行探讨。之所以称之为河洛文化,一般认为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黄河、洛河流域的地域原因,一是由于河图洛书。关于河图洛书尽管前人曾提出不少疑问,它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研究河洛文化的基础。河图洛书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图中的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的太极道理相同,代表着阴阳,五居中央表示五行居于核心地位,而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二是图中数字排列次序井然,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有序性的基本认识。三是图中数字排列方法错综而有规则,尤其是洛书的纵横行数字之和中都是15,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均衡思想。四是河图洛书的数字原理属于数论,原映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五是大禹根据洛书创立的《洪范九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方略,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内容。六是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还反映了古代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天人感应意识。由于以上六点,可以说河洛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学术界认为古代华夏文化有多个源头,但其核心是河洛文化,即所谓“多元一心说”,我非常赞同。现在,河南省政协领导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河洛文化的研究,是大好事。我认为当前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务实。作些宣传工作或造一些舆论是必要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出成果。二是要整合现有力量,建立起研究队伍。聘请兼职研究人员是一个好办法,但不能流于形式。我愿意参加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尽力承担研究课题,为河洛文化研究尽一份力量。

 

郑强胜(大象出版社《寻根》副主编、副研究员):
     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还是不一样的,河洛文化只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正象信阳、商丘地域文化,与河洛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研究河洛文化不能受此局限,如洛阳的佛学,是中国佛教文化最早兴起的地方,是否也是河洛文化,要说清楚。我的意思是研究河洛文化需要挖掘的地方很多。另外如移民问题的研究,细化起来可以研究到张姓、李姓。我们要吸取一些地方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些教训,如南阳的诸葛亮研究,老是跟着湖北跑,很被动。另外,研究成果要及时地宣传,要利用刊物,不断地把成果推出去。刊物接触的人多,比出书影响要大得多。

 

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
谈几点建议。
     1
、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不要期望一举成名。
     2、官方研究与民间研究相结合,把学术性与政治性结合起来。要有政府的支持,有了钱才能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坚持续不懈,潜心研究,持之以恒,拿出好的成果来。
     3、要作好海内外学术交流。今年开好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每两三年开一次,同时,还要搞一些经常性的小型讲座、沙龙,使大家能及时交流学术成果,相互激励,相互启发。
     4、要有比“慢”的精神。研究不能搞什么跨越,必须深入地、扎扎实实地工作。
     5、搞好协作,发挥好团队精神。

 

马世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研究员):
     河洛文化由于在时间上跨度大,因而影响也大,这是其他地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全国政协、省政协如此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有的地方自然风光很好,但人文的东西差,便设法弥补。如,去年湖南张家界搞了一个历史文化研讨会,目的是为自然景观增加文化色彩。但他们找来找去,只有兜、周郝王、鬼谷子、张良等,而这些都还是我们河南古代外流的人才。河洛文化就不是这样样子,我们可研究的内容太丰富了。

什么是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主要是指河洛地区的历史文化,它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内容上有许多共同点,但不能划等号,不能随意扩大其外延,否则,不同文化便无法区别。因此,要搞清定义,要找出差别,以利于研究。
     如何搞好研究?我认为首要的是整合队伍,培养学术人才。同时,要对现有人才进行摸底,作到心中有数。要培养自己的力量,否则,搞再多的特聃教授或兼职研究员,也不可能代替我们自己干活。要成立组织,学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会把力量组织起来。另一个问题是要有政府的支持。以楚文化研究为例,它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过去很多人不知道楚文化,现在影响很大,每年都召开多次不同类型的研讨会。楚文化走出了国门,这和政府的支持大有关系。现在,湖北社科院有楚文化研究所,华中师大有楚学研究所,每年的成果都很多。反过来,有了社会效益,政府会更支持。

 

陈义初(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大家谈得都很好。我简单说几点:
     1、社会科学研究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做不出学问来的。从政府角度来说,要有长远眼光,加以支持。历史上有很多例子,作家,画家生前并不为世人所认识,但现在影响很大。布尔代数开始的时候是为博奕论服务的,但后来成为计算机的基础。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些。
     2、关于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百花齐放,深入研究,不必统一,专家们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3、河洛文化研究的近期目标是开好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会要开得有新意,不能炒冷饭,同时要有国际性。

4、河洛文化研究工作要作好必须整合队伍,充实力量。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成立研究会,挂“中国”二字,把能够动员的力量都能动员起来;二是各位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要写出来报到我们这里,我们准备办一份简报,相互交流;三是以社科院为一块,加强学术上的联络;四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把机构充实起来,共同做好工作,不能老是空架子。要有人做事,办刊物、出专刊,每年出一个专集。网络联系也是一种办法。这方面要拿出一个初步意见来。我们将努力争取资金,用这点钱把机构办起来,把事情做起来。